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25   星期五   农历闰六月初一   大暑 大暑
搜索
专题报道
  精致美观的年画已从日常生活中渐渐消失 放在架子上晾晒的年画   【遗产名片】朱仙镇木版年画起源于北宋都城东京(开封)所开创的木版门神画,主要分布于开封城南的朱仙镇及其周边地区,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等地的民间年画在历史上为繁荣我国的民族文化起到过重要作用。2006年5月,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河南传统美术的杰出代表,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食有豆腐干,听曲儿祥符调,喝得是竹杆青酒,讲的是英雄信义,在汴梁城南二十公里处...
查看更多
论坛
哈萨克族口头文学的巡回传承特点黄中祥  [内容提要] 巡回传承方式是通过民间说唱艺人走村串户的说唱方式来进行传承的一种形式。巡回传承始于中世纪,盛行于近代,直到20世纪80年代仍然流行于哈萨克草原,是在时令性游牧生产和生活中孕育形成的。说唱艺人拿着冬不拉琴,随着时令性搬迁的畜群,进行巡回说唱。这种独特的传承方式是由其所处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  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民族居无定所,人少畜多,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中寄托自己的理想,抒发自己的感情,不是在静谧的书...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立夏节气由来与习俗    立夏节气三侯:什么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三侯”?      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是一个生机盎然的节气:可听到蜊蜊(即:蝼蛄)蛄、蝈蝈、青蛙等在田间的呜叫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   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农历的立夏。今年(2013年)立夏的确切时间为:2013年5月5日16∶18∶01。   古人说“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查看更多
论坛
原生态剪纸如何进入大都市?陆斯嘉    上海的海派剪纸发展至今走过近半个世纪之路,诞生了王子淦、林曦明两位剪纸代表性人物。曾师从这两位先生的李守白目前仍从事剪纸艺术,他在接受《东方早报·艺术评论》采访时表示:“民间文化在大都市发展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原生态的剪纸直接带到大城市来是没有生命力的,一定要经过提炼。”  剪纸,作为民间文化的一支已有1500多年历史,剪纸不仅具有实用功能,也曾给村舍中“剪花娘子”的心灵带来很大的慰藉。  民国初期,伴随民俗学在中国的...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第三届两岸汉字艺术节开幕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会长许嘉璐致辞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致辞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孙亚夫致辞山东省副省长张超超致辞台湾中华文化总会会长刘兆玄致辞 刘兆玄会长、王文章副部长代表第三届汉字艺术节的主办方向枣庄市赠书     2012年9月5日,第三届两岸汉字艺术节在山东枣庄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和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
查看更多
论坛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周和平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形态的、有形的文化遗产,如万里长城、故宫、古代典籍等;又有通过“口传心授”等方式传承下来的、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音乐、歌舞、武术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有形”或“无形”的形态存在,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创造并与生产生活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清明节的精神文化传统     又到了春雨霏霏的清明时节。作为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中华民族包括海外华人都十分重视。每年的这个时候,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或扫墓祭祖,追思先人,或踏青郊游,享受大自然的清新。    “追思先人,勿忘生者”的节日习俗    在中国的节日系统里,清明节是比较独特的。首先,它是一个与传统农时节律“二十四节气”相吻合的节日。节日与节气重叠在节俗史上并不多见,而清明节融合了历史上的寒食节、上巳节等节日内容,与农事节令关系密切;其次,清明节的文...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清明时节的诗与思    每到清明节,难免会想起那首著名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是谁写的,写于何时,有争论。但是,不管答案如何,这首诗都已渗入了中国文化的肌理,变成了清明节最生动、最富有人情味的一幅水墨画。    和许多中国节日不同,清明节是一个来源相对复杂的节日。它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同时又融合了古代祭祖、寒食等许多社会性节日的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清明节因此有着更多元化的文化负...
查看更多
人物
土家农妇谭支秀:一个人的“申遗”路      2009年5月,湖北省公布了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巴东土家族民间历法”名列其中,这也是我国首次将民间历法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如今,湖北省文化部门又牵头开展了将其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民间历法有望跻身国家保护名录中。让人想不到的是,该项目的最初申报者竟是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镇故县坪村一位土家族农村妇女,她的名字叫谭支秀。  8月12日,笔者在巴东县采访了谭支秀。对于社会上对于巴东土...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二十四节气民俗:小暑时节避暑吃炒面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节气的到来,意味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夏季,也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民间常这样形容小暑:“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小暑开始热,减衣身上轻,抓紧种蔬菜,备足过严冬” ,“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 “小暑热,果定结;小暑不热,五谷不结”等等。    民间习俗  六月初六日为“天贶节”。据史书记载,此节始于宋代哲宗元符四年。“贶”即“赐”,即天赐之节。这是宋代皇帝在...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