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684)
机构
(0)
政策
(5)
资讯
(404)
清单
(21)
资源
(135)
学术
(115)
百科
(0)
其他
(4)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土家农妇谭支秀:一个人的“申遗”路
2011.08.29
人物
土家农妇谭支秀:一个人的“申遗”路 2009年5月,湖北省公布了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巴东土家族民间历法”名列其中,这也是我国首次将民间历法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如今,湖北省文化部门又牵头开展了将其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民间历法有望跻身国家保护名录中。让人想不到的是,该项目的最初申报者竟是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镇故县坪村一位土家族农村妇女,她的名字叫谭支秀。 8月12日,笔者在巴东县采访了谭支秀。对于社会上对于巴东土...
查看更多
二十四节气
民俗:小暑时节避暑吃炒面
2011.07.07
专题报道
二十四节气
民俗:小暑时节避暑吃炒面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节气的到来,意味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夏季,也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民间常这样形容小暑:“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小暑开始热,减衣身上轻,抓紧种蔬菜,备足过严冬” ,“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 “小暑热,果定结;小暑不热,五谷不结”等等。 民间习俗 六月初六日为“天贶节”。据史书记载,此节始于宋代哲宗元符四年。“贶”即“赐”,即天赐之节。这是宋代皇帝在...
查看更多
春分朝阳 让世界通过节气认识中国
2010.03.23
专题报道
春分朝阳 让世界通过节气认识中国 3月21日,春分。由北京市朝外街道主办的第四届“春分朝阳”民俗文化节在北京市日坛公园圜丘举行。“春分朝阳”的创意出自北京民俗专家赵书先生,当日,赵书先生接受了中国网的采访,谈了策划这一民俗活动的初衷。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农历
二十四节气
”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当时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委员的赵书认为北京应该首先对此作出响应,弘扬中国的节气文化。他...
查看更多
又逢佳节 申遗再成热议
2010.02.19
专题报道
又逢佳节 申遗再成热议 编者按:今年春节之际,春节申遗话题又成热议。但较之以往,议论中更多了理性与思考。本网选载议论中的各方观点,以供大家参考。 注:文章排名不分先后;各方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 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建议将春节申遗 步入春节倒计时,人们在对电视“春晚”抱有期待和好奇之外,也有一些批评的声音。但不论褒贬,春晚仍然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春节的传统节目。 春晚为什么会被接受?因为它与“年心理”一致。春晚的主题是欢乐,符合人们的情感表达,成...
查看更多
从节气到节日
2009.09.11
论坛
从节气到节日――从历法史的角度看中国节日系统的形成和变迁 刘宗迪 内容提要:节日系统和历法系统密不可分,节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观象授时制度,在成文历法产生之前,农时周期和庆典周期是合而为一的,节气亦即节日。随着成文历法的创立,由于中国传统历法制度即夏历采取的是阴阳合历,以阳历纪农时,以阴历纪年月,庆典的日期被按照阴历纪时周期固定下来,而节气则依然按照阳历安排,从而导致了庆典周期和农耕周期、节日和节气的分离,因此形成了与节气系统并...
查看更多
清明节的天候和物候
2009.08.10
论坛
清明节的天候和物候 ――清明节的文化意涵之一 刘锡诚 摘要 清明节所承载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嬗变的,融合兼并了上巳与寒食的一些文化内涵,到近世发展为一个重要的民族和国家节日。在当今之世,以全民族广泛认同的慎终追远、亲合自然、民族和睦、国家认同等丰富深厚文化内涵而得以传承和延续的清明节,得以在国家的层面上被认定,体...
查看更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专家谈
2009.04.07
其他新闻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专家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活态流变性的特殊文化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尽可能避免采取静止、凝固的消极保护方式,而是要坚持“积极保护”的原则,在不改变其按内在规律自然衍变的生长过程、不影响其未来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寻找生产性方式保护途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民众的真实生活中汲取发展动力,实现活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是指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产...
查看更多
专家解读牛年为何两个立春 称不吉利说法是迷信
2009.02.05
其他新闻
专家解读牛年为何两个立春 称不吉利说法是迷信 2月4日零时50分是农历牛年的立春。而在2010年2月4日,也就是农历牛年的年尾还有一个立春,民间俗称“两头春”。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今天(4日),记者采访了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 王思潮首先表示,有人说牛年立春为2月3日,一些日历上也这么标注。这是不对的。“根据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布的中国天文年历,农历牛年立春时间为2月4日零时50分,全国都以这个年历为准。” 根据中国的农历...
查看更多
中国多种传统习俗迎接“立春”
2009.02.03
专题报道
中国多种传统习俗迎接“立春” 2月4日是中国农历新年的首个节气――立春。由于它是春天的开始,中国民间将立春作为节日,称为立春节,以多种传统习俗迎接春天的到来。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立春为农历
二十四节气
中的第一个节气,在每年的2月4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开始。立春又叫“打春”,就是冬至数九后的第六个“九”开始,所以有“春打六九头”之说。“立”有开始之意,立春即为春季伊始,表示天气回暖,万物更新。 赵之珩说,立春日迎春,是...
查看更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
2008.11.17
论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廖奔 今天,人们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已经有了许多了解。它是人类所创造的文明中未能以物质形态固化的部分。如果综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历次确认并一再修改的定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表述出来就是:通过群体或个体口头表达的、来自传统而被同一文化社区所采用的、能够代表其文化与社会特性的形式;主要有口头传说、表演艺术、风俗礼仪、工艺技能等。 以往我们所理解的人类文化遗产,实际上更多指的是物质遗产,如长城、金字塔、卢浮宫等,它们是人...
查看更多
1
65
66
67
68
69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