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01   星期五   农历闰六月初八   大暑 大暑
搜索
其他新闻
改革开放后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如龙日前在拉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改革开放30年来,西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焕发出新的光彩。    马如龙介绍说,近30年来,西藏有关部门对流传于民间的戏剧、音乐、曲艺、民歌、谚语、故事等文学艺术积极搜集、整理,先后采录整理藏汉文资料3000多万字,发表有关藏族传统文化学术论文1000多篇,专著30多部。目...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沙河藤牌阵――怎样将传承进行下去    沙河藤牌阵本是一种古代兵法实战术,但流传至今,它更大的作用则体现在活跃百姓文化生活的方面。胡道正是全套藤牌阵法的唯一继承人,2007年他被评为国家级的传承人。近日,记者到沙河市拜访了这位已有81岁高龄的老人。作为胡道正的搭档,藤牌会第十三任会长陈世景,引领记者来到了藤牌阵的操练场地――梅花亭,胡道正正在这里与老乡们晒太阳聊天。     "偷师"学艺竟学会了全套阵法     胡道正小时候家里很穷,只上了两年学他就拾柴火...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嘉善田歌节热闹唱响专家忧心原生态歌手太少    “桃花开来么一时哎……噢哎……红啊,今朝吾来么唱老格公……”扎着蓝色印花头巾的高建中清了清嗓子,《阿拉老公》还没唱完,台下已笑成一团,老人听得津津有味,小青年觉得很“发靥”。这两天,记者在第二届嘉善田歌节上看到,田歌带着泥土的芳香唱响在村头,各个村像过年一样热闹。    但在前天举行的田歌研讨会上,专家们最热议的是――会唱田歌的原生态歌手太稀少了,如何在田间地头发现、挖掘、包装他们,是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陕北秧歌传承人李增恒逝世        新华网陕西频道12月1日电(记者杨一苗)今年80岁的陕北老艺人李增恒12月1日逝世,这位从12岁开始学习扭秧歌的老艺人因其在民间舞蹈艺术方面不断追求创新而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李增恒出生在陕北绥德县,从小喜欢闹秧歌,由于身材瘦小面容清秀,他在秧歌队里穿起大红袄绿裙子扮演女子。因为在家排行老六,又擅演旦角,时间久了李增恒就得到“六六旦”这个艺名。李增恒在民间舞蹈艺术的表演上一直不断追求创新,他表演...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2005年6月,文化部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3年来,各地普查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非遗”普查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以参照,因此,在普查过程中,除了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等措施外,各地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普查工作模式,普遍采取了先行试点的办法,摸索经验,理清工作思路,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当地实际的普查工作措施和具体的操作流程,有力地引导、推动了普查工...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周和平在浙江调研时强调以科学发展观推进“非遗”保护工作     11月20日至21日,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浙江省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在实地考察了杭州市和宁波市的文化工作,并与浙江省文化部门以及正在宁波市参加全国“非遗”普查经验交流会的各省(区、市)文化厅局有关领导座谈时,他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基础,是满足人民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具体体现,我们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各项工作...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经验交流会在象山召开 黄坤明、周和平、乌丙安(前排右到左)在观看非遗普查影像资料   11月20日晚,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剧院内人气旺盛,犹如天籁的唐宋青瓷乐器演绎的慈溪《越•瓷风》,欢腾热烈的舟山锣鼓《沸腾的渔港》,气势恢弘的民间舞蹈《象山渔鼓》,幽默流畅的绍兴莲花落《救爹》,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余杭滚灯》、《奉化布龙》、宁海平调《耍牙》等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节目在此精彩呈现,特色浓郁的演出得到了前来参加全国非物质...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东北“三少民族”文化遗产告急     随着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一个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鄂温克族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它独具特色的文化令人神往。     然而,在近日召开的我国首届三少民族文化节上,全国40余位权威专家公布的调研结果却令人担忧:聚居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鄂温克、鄂伦春和达斡尔这三少民族的文化遗产正濒临消亡,如不尽快挖掘抢救,几十年后,恐怕我们只能在文学作品中品读那些曾经灿烂的文化。     文化遗产面临“人亡文灭...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幕后走向台前     进入冬季,本应是陕西关中平原农民最悠闲的时候。在陕西省华阴市泉店村,老腔艺人张喜民却是村里的大忙人,联系演出、进行彩排,老腔艺术团的艺人们正为明年春节期间的演出做准备。张喜民说:“真没想到,老腔这种快要失传的家族小戏现在会这么火!”  几年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词汇。近年来,像华阴老腔一样,许多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越来越为人们所了解和熟知,民间艺人凭着祖辈相传的独特技艺,走上舞台,走出国门,改变了...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三少民族文化遗产濒临消亡 语言退化致文化失传      随着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一个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鄂温克族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它独具特色的文化令人神往。    然而,在近日召开的我国首届三少民族文化节上,全国40余位权威专家公布的调研结果却令人担忧:聚居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鄂温克、鄂伦春和达斡尔这三少民族的文化遗产正濒临消亡,如不尽快挖掘抢救,几十年后,恐怕我们只能在文学作品中品读那些曾经灿烂的文化。    文化遗产...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