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31   星期四   农历闰六月初七   大暑 大暑
搜索
专题报道
华阴老腔原生态艺术     很早很早的时候,2000年前吧,在黄河渭河的交汇处,有一座西通长安的水陆码头。码头上一群船工,他们拉船时总是一人起头喊号子,众人跟着一起喊,一齐用力。有人用一块木头有节奏地打击船板,这号子便更有了一种号召,一种合力。黄河边上的船工就这样拉了2000年,一人起头喊号子成了一人主唱,众人跟着一起喊成了众人帮腔满台吼,木块击板成了乐器,黄河岸边于是有了一种独特的戏种――老腔...
查看更多
人物
粉墨人生 五十春秋 边树森:“丝弦 我一生的守望”    他活跃在丝弦艺术舞台上已经52个春秋,承前启后,以韵味独特的唱腔,将丝弦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他曾为丝弦的辉煌而欢欣鼓舞,也曾为丝弦的低迷而悲伤落泪、奔走呼吁。当丝弦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息传来,他终于长吁一口气:“丝弦有希望了!”     梅花苦寒 香飘逸远     近些日子,边树森着实有些忙碌,有些兴奋,除了返聘参加团里的春季演出,还要抽时间编纂自己的唱腔集、会戏友。还有不少好消息不断传来...
查看更多
人物
  玉素甫江:维吾尔族鼓吹乐传人 痴迷纳格尔艺术的老人     在伊犁生活久一点的人都很熟悉悠扬欢快的鼓乐―――苏乃依和纳格尔(铁鼓)。“在绿洲、在乡村,吹响苏乃依/敲起纳格尔鼓/人们就会纷纷从田间地头涌来/木卡姆在他们手中、心灵中、目光中展开/他们自身已经成为一件发出美妙音响的乐器……”这首诗形象地描绘出乐器在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维吾尔族鼓吹...
查看更多
人物
 李增恒:“踢场子”踢成了“东方花神”    “六六旦,绥德汉。高原舞丛葩艳。巧手舞花扇,轻足戏鼓点。扭如风摆柳,行若水漂船。……爆竹闹管弦,唢呐绽红毡。碎步悄然入洞房,谁人焉能辨女男!”    看过李增恒表演“踢场子”的观众里,至今仍有很多人以为,台上扮演旦角的是个腿脚利落的老太太。卸了妆,人们不禁惊讶,眼前这个瘦小单薄的老人,竟是个男的。他,就是陕北绥德秧歌的传承人,人们口中常说的“六六旦”。           李增恒(右二)    宁看“六六旦...
查看更多
论坛
非遗产保护走向文化自觉王文章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我国文化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一大亮点。它不仅说明了我国当代对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和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视,也标志着我们今天对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认知的根本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开始逐步得到良好的保护和传承,从根本上说,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国际范围内不断得到重视,我...
查看更多
论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的两难选择安德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近年来发起的一项全球性的行动。由于该组织的努力,这一工作目前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引起了高度重视和强烈反响,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以政府部门和民俗学等学科的工作者为主,社会许多领域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程度地参与到了这项工作当中。其规模之大、牵涉人员之众、影响范围之广,足可使我们称之为一场社会文化运动而毫不为过。    但是,这场正在全面展开...
查看更多
论坛
民间文化遗产的调查与抢救 刘铁梁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巴黎宣布了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共计19个项,绝大多数是由发展中国家申报的民间传统仪式、口头语言和表演艺术项目,中国艺术研究院申报的“中国昆曲”也榜上有名。这是维护人类文化多元性的一个重要行动,其目的在于敦促各国政府和民间机构,要把那些遗留、残存于世界各个角落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看得与文物、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及未被人为破坏的自然景观同样重要,应当及时采取...
查看更多
论坛
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保护 苏勇军    一、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厚内涵    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拥有长达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6500多个海岛以及1.4万多公里的海岛岸线。沿海劳动人民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开始与海洋打交道,到了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发明了风帆、舵、桨,并开始驾舟出海。历史上,中国曾经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商船队,中国人远洋的脚步曾抵达东亚、东南亚、西亚、非洲东海岸。在如此浩瀚的时空背景下,我国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彩而...
查看更多
论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及法律制度朱兵一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传承人的保护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这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所决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基本特性,就是它是依附于个体的人、群体或特定区域或空间而存在的,是一种“活态”文化。无论是口述文学及语言、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技能、传统礼仪节庆等,无不与个体或群体的人的活动(包括展示、表演和传承)紧密相关。因此,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的手段、方式上既有...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保护运河文化的征程没有尽头 歙县砚厂的工人在刻砚     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说“墨香”,但是,你知道墨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吗?你曾经走近墨生产的地方吗?乍到制墨场所,你会猛地感到呛鼻的强烈酸臭。但就在那样一种刺鼻气味下,在墨黑处处、光线昏暗、设备老旧的屋子里,制墨人没有任何防护装备,常年如一日专注安详地取料、称重、捶打……10月下旬,淅沥秋雨中,记者走进位于安徽歙县县城东路19号一处败...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