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其他新闻
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闭幕  为期9天的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23日在成都闭幕,形成了推动非遗传承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新纲领《成都展望》。  以表彰保护、发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先进个人、集体为目的的“太阳神鸟”奖项也同时举行了颁奖仪式。  中国成都非遗节每两年一届,通过展示、展演、展销等形式,向世人呈现来自世界各国和全国各地精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届非遗节以“人人都是文化传承人”为主题。  除开幕式、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外...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遗传承人进“宫”修宝    6月26日,尚未开放的故宫慈宁宫,迎来了七八位特殊的客人。他们戴着临时进门牌,眼神总在文物边边角角的破损处盘桓。未来1周之内,这些身怀绝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将进宫学“规矩”,之后开始参与宫廷文物的修缮和保养,逐步对木器家具、宫廷灯具、车马轿舆、中和韶乐、佩刀佩剑、盔头、缂丝挂屏等7个类别的文物进行修复保护。    目前,故宫院藏180余万件文物中,大约百万件亟待保养,其中一部分需要抢修。但是由于故宫科技文保人员数量有限,难...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日前,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题为“呵护传承人,关注守望者——非遗后时代民间文化传承的实践与思考”论坛上,与会专家就近年来民间文化传承人的传承状况、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以及传承与创新、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     从“重申报”向“重传承”过渡     “目前,非遗传承人的生存状况仍...
查看更多
论坛
西藏非遗保护:保护传承人就是保护活态文化    藏传颜料依靠其特有的千年不变的性能,尤其是雪域高原所独有的自然环境气候,使得西藏以壁画、唐卡为主的绘画艺术风格别样、特色浓郁,成为西藏古文明的象征和祖国文化艺术宝库中最璀璨夺目的遗产之一。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植根于西藏民族土壤中的活态文化,不能脱离生产者和享用者而独立存在,不能进行凝固的“死”保护,必须进行活态的保护。而活态保护的关键在于对传承主体的保护,主要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传承人。  这些身怀绝技...
查看更多
论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非遗应成为日常所需   在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接受采访时,表达了自己对非遗传承的看法。  创意产业正在改变中国经济,文化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记者:你怎样评价这10年来非遗大会对推动非遗保护工作发挥的作用?  博科娃:国际非遗大会原本是为了表彰非遗的收录而设立的,而现在,它已经产生了一系列法律文件,并且具有非常高的国际影响力,目前已经有来自世界各地的153个国家经会议批准成为《公...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让“非遗”不再遗憾    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我国文化遗产生存环境却渐趋恶化,面临诸多遗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活灵活现的皮影戏表演、华丽绚烂的少数民族服装制作、声势浩大的羌族羊皮鼓表演,到哥伦比亚黑白狂欢节、撒丁岛牧歌文化、印度尼西亚的蜡染印花工艺,再到色彩鲜艳的木版年画、漂亮玲珑的庆阳香包、制作精美的油纸伞,甚至是成都的盖碗茶、雅安的黑茶……  这些你听说过的、接触过的、可...
查看更多
论坛
非遗保护要以“人”为本 张晓明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只关注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很少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是一种认识的误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它是那种附着在人而不是无生命的物上的遗产,其重要特点就是依托人而存在,是一种“活态”的文化形式,其传承与传播主要依靠人的行为。伴着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代表性传承人慢慢老去难以为继,人们日渐认识到:只有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能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遗文化·成都银花丝:“细水长流”天地宽 银丝画工艺复杂精美银丝画    非遗传人秀绝技  如果说到成都有哪些巧夺天工的手工技艺,很多人的脑海中可能会立刻涌现出精美的蜀绣,华丽的蜀锦,甚至是光鲜夺目的漆器。但很少有人知道,成都还有一门独特的手工技艺——银花丝。它因高超和精湛的技艺,曾一度风靡全球。  现在,这项发源于成都,兴盛于成都的手工技艺,已被国家非物质文化名录。道安,则是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位能掌握成都银花丝技术全部...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十年间      这是两个“十年”——一个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至今整十年,一个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十年。这期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究竟做得怎么样?     在9日文化部举行的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颁布十周年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的意见较为一致:作为较早加入公约的国家,我国近年来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依法保护、科学保护、全民保护已经成为“非遗”保护中的宝贵经验...
查看更多
论坛
“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必要性分析 戚永哲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手工技艺是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创造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规范化、定型化、经典化的技艺和样式,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代表着整个民族的文明历史和人们在不同领域所达到的历史文化高度。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传统手工技艺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文化元素渐行渐远,以至于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再具有竞争力。由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实施成为现阶段的必然选择。  生产性保护是对传统技艺...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