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曹洪欣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8年生,黑龙江哈尔滨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代表性传承人,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曹洪欣当研究生期间,师从我国著名中医专家张琪教授和黄炳山教授。他首次提出病毒性心肌炎“大气下陷”病机学说,应用益气升陷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提出冠心病的基本病机为心阳亏虚、痰瘀阻络的理论,应用温阳益心法治疗冠心病;确立透邪解毒为SARS的早期治法...
查看更多
吴咸中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满族,1925年生,辽宁新民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代表性传承人,天津市南开医院教授、主任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1959年起开始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临床研究工作。1975年创建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并任所长至今。吴咸中继承和发扬中医传统理论,确定“六腑以通为用”在急腹症治疗中的基本原则,创立急腹症治疗“八法”,并以通理攻下法为重点,提出“肯定疗法、摸索规律、改革剂型、探索机理”的临床研究思路和“以法为突破口、抓法求理”的...
查看更多
陈可冀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0年生,福建福州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代表性传承人,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中科院院士。师从名医冉雪峰和经方派大师岳美中教授,主要研究冠心病以及高血压临床治疗及作用机理、冠脉再狭窄的防治及其机理,以及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在几十年的心脑血管病临床及研究中,陈可冀积多年的临证所见,将血瘀证归为久病多瘀、温热病重证必瘀、创伤外证多瘀等类型,根据不同病因,善用活血化瘀,兼容其他治法,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治疗心血管...
查看更多
邓铁涛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16年生,广东开平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诊法代表性传承人,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邓铁涛师从父亲岭南名医梦觉氏。在长达七十年的医疗教学科研生涯中,他提出一系列对现代医学发展有影响的理论学说,包括五脏相关理论、脾胃学说继承与发展、中医诊法、寒温融合、近代中医史、当代中医战略研究等。擅长心血管疾病尤其冠心病、高血压、心脏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神经肌肉疾病如重症肌无力诊治,消化系统疾...
查看更多
周仲瑛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28年生,江苏如东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诊法代表性传承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周仲瑛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随父周筱斋学习中医,曾就读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1955年进入南京中医进修学校学习。他在内科学体系上,率先提出了脏腑为内科疾病系统分类的基础,并据此编写出内科学总论—辨证施治纲要,对临床专业化起到了先导作用。在急症研究方面,他概括急症的基本病理特点为内外合邪、大实大虚、多脏同病,强...
查看更多
王孝涛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28年生,浙江平阳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药炮制技术代表性传承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王孝涛出生于中医世家,师从中国著名本草学家赵橘黄教授,1960年后专攻中药炮制传统技术,记录炮制工艺全过程,编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他熟悉传统中药炮制的历史沿革和现代中药炮制生产技术,掌握中药饮片质量辨认传统技术,组建了全国第一个中药炮制科学研究室,对毒性中药炮制技术有深入研究。他总结和...
查看更多
金世元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26年生,北京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药炮制技术代表性传承人,北京卫生学校主任中药师,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金世元学徒期间师从赵俊霆学习各种炮制操作技术,通过五年的时间,熟练操作炮制技巧。1940年金世元参加了“北京中药讲习所”,师从汪逢春、赵树屏等中医大家,系统学习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研究历代有关中药炮制文献和基本理论,继承传统炮制技艺精华,研究改进炮制操作技术。他跑遍全国各地药材市场,练...
查看更多
颜正华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20年生,江苏丹阳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代表性传承人,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颜正华师从孟河医派第三代传人杨博良,是现代中药学学科主要创建人之一。颜正华熟悉本草药性、辨证精详细腻,擅长治疗脾胃、外感、心脑等病症,医术精湛、风格独特,处方用药药量少、药味精,轻柔、平和,巧用多效药,注重安全性,重视炮制、煎煮和服用方法。颜正华的主要科研领域为中药药性理论和临床应用,是学院派与经验派相...
查看更多
张伯礼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8年生,河北宁晋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代表性传承人,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探讨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现代化、中药制剂疗效评价体系现代化和中药剂型现代化,并长期从事中医心脑血管疾病和中医药基础研究。主持血管性痴呆(VD)系统研究,主持制定了VD证类分型标准和按平台、波动及下滑三期证治方案;提出益肾化浊法,治疗VD效果显著;创立脑脊液药理学方法,揭示中药对神经细胞保护的作用机...
查看更多
王雪苔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25年生,辽宁义县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针灸代表性传承人,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高级顾问,世界针灸学会联合国终身名誉主席。王雪苔早年跟随外祖父张五云学习《易经》与简易灸法,1948年师从朱琏学习针灸理论与技术。通过近六十年针灸实践,王雪苔对经络理论、针刺知识、灸疗技术及古代灸法做了大量发掘整理工作。20世纪末以来,王雪苔的研究重点逐步转向针灸学发展战略,呼吁针灸的发展要重视保护和发扬其传统医...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