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0   星期六   农历四月十三   立夏 立夏
搜索
何伟福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9年10月生,上海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灯彩(上海灯彩)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师。自幼对灯彩技艺耳濡目染,1977年正式跟祖父何克明学艺。1983年创作《雄鸡三唱》《大鹏展翅》《鸳鸯戏水》等多件作品,同年入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一直从事灯彩专业。深得何氏灯彩技艺真传,做工精致传神,擅长扎制飞禽走兽类型的立体动物灯彩。所扎彩灯注重造型生动,讲究比例结构,可谓形神兼备。代表作有《金龙戏珠》《一鹭荣华》《金玉满堂》《麒麟灯》《金鸡报晓...
查看更多
陈柏华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7年2月生,江苏省句容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灯彩(秦淮灯彩)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1978年开始从事秦淮花灯的制作和研究。扎制花灯的四十余年中,潜心钻研工艺,长年与花灯艺人切磋交流,取人所长,补己之短。所制花灯造型大气,色彩明洁,格调典雅,形成独特的陈氏灯彩风格,显示了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的融合统一。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花灯文化交流,获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举办的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金奖等多个...
查看更多
邓辉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23年10月生,2010年9月去世,广东省佛山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灯彩(佛山彩灯)代表性传承人。少年时代随父亲学习灯彩技艺。从事彩灯制作六十余年,经验丰富,技术全面,技艺高超。擅长人物故事灯、彩龙灯和彩灯画屏制作,作品构思独到,手法细腻。所制人物灯造型生动,形象真切,线条流畅,有栩栩如生之感。彩龙灯小至盈尺,巨则百米,能观能舞,灵活逼真;彩灯画屏则兼具灯彩和壁画的双重欣赏价值。所制传统头牌灯曾入选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98米的巨...
查看更多
林汉彬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0年2月生,2009年6月去世,广东省潮州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灯彩(潮州花灯)代表性传承人。14岁随父亲学习花灯制作,后又师从花灯名师刘景松。从事花灯设计制作五十多年,经验丰富,尤擅设计制作大型人物屏灯,注重人物脸谱个性化。善于以亭台楼阁、花草树木作映衬,使灯彩更为丰富传神。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类展览并获奖。十分重视搜集有关潮州花灯的历史照片、手稿、脸谱等珍贵实物,整理编写了一批宝贵资料,并努力带徒传艺,培养后继人才。
查看更多
何福礼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4年11月生,浙江省东阳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竹编(东阳竹编)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58年入东阳竹编厂,跟随竹编名艺人马富世学习竹编工艺。1982年应邀赴澳大利亚等国表演。1983年,主持长6.19米、高2.68米的大型竹编《九龙壁》的编制工作,采用一百五十多种编织手法。独创“鳞形编织撮花”“双条丝串藤细花龙”“人字花纹分色龙”等多种编织技法。2005年为故宫博物院修缮倦勤斋的竹编部分。多次参加技...
查看更多
宋增礼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26年10月生,2010年12月去世,江西省瑞昌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竹编(瑞昌竹编)代表性传承人。1937年迫于生计被父母送去拜师学习竹编技艺,1942年学徒期满后一直在家务农,农闲时走村串户进行竹编加工。由于传统避讳思想,其师傅姓名不详,师兄有胡良娱、汪松喜等人。所制竹编工艺品精巧细致、经久耐用,1937年编制的第一件作品箩筐至今还在(已被收藏)。热心瑞昌竹编技艺传承,生前培养了田先敏、陈汝金等一批竹编传承人
查看更多
牟秉衡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9年10月生,重庆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竹编(梁平竹帘)代表性传承人。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1947年起随外祖父学习绘画,1958年入梁平工艺竹帘厂从事美工和竹帘制作。擅长画老虎、山水、花鸟、人物,既能表现竹帘的工艺特色,又不失中国画气韵。结合竹帘固有特性,自创喷、擦、积等多种竹帘绘画技法。竹帘画《红楼梦十二金钗》《熊猫图》等多件作品参加国内外展出并获奖。1959年参与设计制作的宽3.5米(竹丝长度)、长6米的巨幅无画素帘,被朱...
查看更多
郎志丽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满族,1942年9月生,北京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人(北京面人郎)代表性传承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1957年师从父亲郎绍安学习面塑技艺。继承父亲技艺特点并创新,开创葫芦面塑、贝壳面塑、砗磲面塑及鸵鸟蛋壳面塑等,发展了郎派面塑艺术。代表作有《十八罗汉》《贝壳面塑——童子拜观音》《砗磲面塑——福满人间》等。作品多次参展并获奖,为国际奥委会第一百零一次全会活动捐赠面塑作品三十四件,作品《关公》《老寿星》《穆桂英挂帅》被美国...
查看更多
赵艳林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1年5月生,上海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人(上海面人赵)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师。1959年入上海市工艺美术研究所随父亲赵阔明学艺,同时随研究所特聘教师马公愚、颜文粱、陈秋草、沈石伽、贾阮珍等人学习书画和艺术史论。1962年后留所协助父亲进行研究和创作。1960年起相继受聘于各区少年宫和各大、中、小学,普及教授面塑技艺。技艺继承外祖父潘树华和父亲赵阔明衣钵,结合现代雕塑技法,总结出手捏九法和工具五法,新创娟面人、微型面塑、核桃...
查看更多
李金城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2年12月生,2013年7月去世,山东省菏泽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人(曹州面人)代表性传承人。14岁起师从叔父“面人阿三”李新发学习面塑艺术,后又得李俊兴等面塑名师指点。其面塑作品多取材于传统民间故事、历史典故等,捏制手法娴熟,做工精细,艳而不俗。作品多次获得全国性和省市级民间艺术展览会金奖。致力于曹州面人的传承,鼓励后代从事面塑艺术,将艺术精髓传授给子女,并带出众多弟子。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