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搜索
地方新闻
关于公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工作评估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公告 为贯彻落实《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加强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管理,建立健全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工作评估制度,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于近期起草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工作评估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征求意见稿)》)。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明确规定,本市建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87号) 《广东省中医药条例》已由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于2021年7月3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1年10月1日起施行。 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21年7月30日 广东省中医药条例 (2021年7月30日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8月,雅拉香波雪山下的雅砻河谷,草长莺飞,风光秀丽。 走进山南市乃东区昌珠镇扎西曲登社区,一幢幢藏式小楼鳞次栉比,在村中林荫小道上,在麦浪翻滚的田野里,随处可见拍照留影的游客,“面具”下的千年古村正揭开神秘的面纱。 “相传在公元15世纪,藏戏创始人唐东杰布募资修桥时途经这里,创作了雅砻扎西雪巴藏戏,600多年来传唱不息,因此这里也被誉为‘藏戏第一村’。”扎西曲登社区居委会主任尼玛次仁向记者介绍...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7月28日,由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赣南师范大学举办的2021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培计划“东河戏”传承人群研修班在江西省赣州市开班。 图为参加“东河戏”传承人群研修班人员的合影。 本次研修班旨在通过高效有序、形式多样、层次丰富、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帮助学员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增强文化自信,提高专业技术能力,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探索提高东河戏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模式、新路径、新手段和新方法,构建满足和适应...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编者按 不久前在福州成功举办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让人们对如何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有了更多关注。我国有着灿若星河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尤其是凝聚着历代先民智慧与情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而且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是一笔必须保护好、传承好的巨大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心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关注相关产业发展。 在全国各族人民共享小康生活、迈向共同富裕的今天,“活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展现多彩的中华文化与...
查看更多
论坛
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兴华乡摆贝村的“扶贫作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点蜡作画。新华社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活态呈现和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也是百姓推开富裕之门的重要动力源。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5月,全国设立了2000余所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开展了2200多个非遗项目,通过对近18万人次开展培训,带动了近50万人就业、20多万贫困户脱贫。 “十四五”时期是巩固拓展脱贫...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依托海南传统技艺黎锦、苗绣,传统戏剧琼剧、公仔戏,传统美术椰雕、木雕等丰富的非遗资源,近年来,海南非遗以研学、旅游、直播、文创等全新姿态融入现代生活,展示非遗和当代生活相融的魅力,不仅成为海南旅游的一大亮点,也让非遗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 海南传统技艺黎锦 非遗旅游有味道 “感觉海南琼剧特别有意思,虽然听不懂,但旁边的字幕帮上了大忙,太精彩了!”来自湖南的张丽无意间“邂逅”到海南琼剧,便被其独特...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说到晋味美食,你能列举多少?猫耳朵、抿尖面、太谷饼、泡泡油糕、糖醋鱼、传统过油肉、老山西葱花脂油饼、羊肉臊子栲栳栳、阳城烧肝、沾片子、长子炒饼、晋祠桂花元宵、红豆黍米饭…… 种类繁多,多不胜数。山西传统饮食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在为餐饮行业提质升级,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据统计,我省国家级、省级传统技艺非遗项目达229个,晋味非遗项目112家,占比近50%。 保护好、传...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是文化和旅游部自2015年起正式启动的专项工作,旨在运用数字化多媒体手段,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丰富非遗知识和精湛技艺,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宝贵资料。记录工作由各地非遗保护中心具体组织实施。截至2020年度,安徽省非遗保护中心已组织开展46位传承人的记录工作。 记录工作现场工作照 为进一步提升记录工作质量,及时发现...
查看更多
2021年度世界遗产地可持续生计项目带头人传播能力建设线上系列培训班顺利举办
专题报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今年五月发布的报告《新冠疫情下的活态遗产》中指出,新冠疫情对世界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造成了巨大影响,但同时非遗也在人们克服疫情带来的挑战时体现出了强大的韧性。报告强调了在未来应该抓住数字技术提供的机会来支持非遗复苏和保护的工作,并提升其知名度和认可度。 如今,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让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和新媒体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今年2月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