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搜索
专题报道
编者按:连日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正争分夺秒地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在这共度时艰的时刻,我们看到,各地积极号召非遗传承人和文艺工作者利用多种形式,创作以“抗击疫情 众志成城”为主题的作品。非遗传承人也积极行动起来,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加入到宣传疫情防控的队伍中来,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将陆续选登这些非遗作品,共同为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工作者加油! 作品一 剪纸作品《请愿书》《守望》《送别》《逆...
查看更多
论坛
非遗的传播传承与“人”的生活生产、情感认同息息相关。时间流逝,现代文明的发展,让很多古老的非遗面临寂寂无闻、后继无人的现状。在数字媒介时代,非遗传播传承同样身处日新月异的融媒体环境,需要与新媒介、新人群融合,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传播实践仍单薄 “12岁时做学徒,那时在老师家里,都快开戏了,我就给我那几个师兄弟每个人都勾了一个(脸谱),七八个人。勾完以后,老师回来了,问脸怎么都勾好了,我说是我画的。老师说...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3月1日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简称“《办法》”)正式施行。该《办法》从技艺精湛程度、代表性和社会影响力、传承活动开展、品质修养等方面,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条件作出了细化规定。明确一般每五年开展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增加材料复核、根据需要安排现场答辩、公众异议等评审程序和环节;还完善了传承人资格的退出机制。 根据新规,传承人的申请条件有所调整,对传承人的品德要求更加...
查看更多
地方
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2017年5月26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自治区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保存、传承、传播、利用等保护活动...
查看更多
地方
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87号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NO:SC122741)已由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于2017年6月3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9月1日起施行。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7年6月3日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 2017年6月3日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 第一...
查看更多
地方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2018年12月14日天津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调查与保存 第三章 代表性项目名录 第四章 传承与发展 第五章 传播与交流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非...
查看更多
非遗人在行动
编者按:当下,对于准备回到工作岗位或暂不工作的人们来说,正是充电学习的好时机。为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普及,深化保护工作者、传承人及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认知,增强网络传播效果,本公众号推出“非遗知识课堂”专题。非常时期,让非遗陪伴你安心、静气、长知识。 本系列,我们聊一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本系列共分为三篇,本文为第一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自不同文明的文化传统...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编者按:当下,对于准备回到工作岗位或暂不工作的人们来说,正是充电学习的好时机。为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普及,深化保护工作者、传承人及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认知,增强网络传播效果,本公众号推出“非遗知识课堂”专题。非常时期,让非遗陪伴你安心、静气、长知识。 本系列,我们聊一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本系列共分为三篇,本文为第一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自不同文明的文化传统...
查看更多
资讯
从古至今,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与经验、社会文明生生不息的秩序与传统在一代代人之间传递,帮助人们战胜数不尽的艰难险阻。这些智慧和传统凝结为本土知识、民间文化,成为生产生活方式经历巨变的当代人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非遗”这个名词进入大众视野其实只有不到二十年,且过去大部分时间都与“濒危”“抢救”“保护”等词汇同时出现。近些年,我们开始看到更多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非遗传承保护实践,或是戏曲短视频,或是民间节庆直播,或是旅行中的手工...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从古至今,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与经验、社会文明生生不息的秩序与传统在一代代人之间传递,帮助人们战胜数不尽的艰难险阻。这些智慧和传统凝结为本土知识、民间文化,成为生产生活方式经历巨变的当代人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非遗”这个名词进入大众视野其实只有不到二十年,且过去大部分时间都与“濒危”“抢救”“保护”等词汇同时出现。近些年,我们开始看到更多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非遗传承保护实践,或是戏曲短视频,或是民间节庆直播,或是旅行中的手工...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