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8   星期日   农历四月廿一   谷雨 谷雨
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高密市      山东省高密市姜庄的扑灰年画亦称“民间写意画”,作画时先用柳枝烧制的炭条打好草稿,然后用毛笔勾描,再用白纸拓印,一稿可拓扑多张,“扑灰”由此得名。扑灰后的画稿还要加以手绘,经多道工序后才能成画。   扑灰年画相传形成于明代成化年间,初时一些民间画工临摹庙宇壁画出售,因为临摹需要大量底稿,故在传统民间壁画底稿“扑粉”拓印法的基础上形成了“扑灰”拓印法。“扑粉”和“扑灰”最大的差别并不在于材料的运用,而在于“扑...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苏州市      桃花坞木版年画产生于明代,当时在苏州七里山塘和阊门内桃花坞一带有数十家画铺,年产量多达数百万张,故以桃花坞为名。   桃花坞木版年画盛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最繁盛时期有张星聚、张文聚、魏宏泰、吕云林、陆福顺、陆嘉顺、墨香斋、张在、泰源、张临、季祥吉等画铺,稍后出现的王荣兴、陈同盛、陈同兴、吴锦增、吴太元、鸿云阁等画铺在当时亦有不小的影响。桃花坞木版年画曾流行江苏、上海、浙江等处,远销湖北、河南、山东各地...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周化一魔术是流传于陕西省及西北地区的传统幻术流派。周化一,艺名周吉胜,1907年出生于辽宁沈阳,13岁拜张象晨为师,15岁因演出大戏法“八仙上寿”声名远扬。他在1938年创办化一魔术研究社,此后又组织兄弟魔术团,在东北、华北演出多年,并于1952年创建陕西周化一魔术团,结束了陕西省内长期以来魔术表演只有江湖艺人撂摊卖艺,而没有正规表演团体的局面。 周化一魔术团上演了《水火凉亭》《罗圈变化》等一批让人称奇的大型舞台魔术节目,吸引全国众多团体前来考察与学习。受...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傅氏幻术是运用人为的隐秘技艺制造幻觉幻像,展现超自然奇迹的一种视觉表演杂技,是中国传统幻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傅氏幻术以傅氏家族为传承中心在北京市流传,并向华东、华南、东北等地区传播。 幻术源于远古巫术,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20世纪初,傅氏幻术第二代传承人傅天正投师北京幻术大家韩秉谦,此后傅氏幻术在北京流传。 傅氏幻术坚持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并重,继承传统与推陈出新并重,尊重师承与博采众长并重,幻术技巧与艺术表演并重,道具研发与苦练技...
查看更多
武汉杂技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武汉杂技,是在荆楚民间杂技基础上汲取各派杂技精华而形成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流布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市地处“九省通衢”,历来是长江流域传统杂技荟萃的中心。武汉杂技不仅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荆楚特色,深受大众喜爱。 武汉杂技的发展经历了以下阶段:清嘉庆、道光年间,民间杂技艺人到武汉卖艺,后逐步形成班社进入舞台演出;1912年到1949年,汉口民众乐园(新市场)雍和厅成为杂技表演中心,每天轮换演出杂技节目20多个,后来表演的杂技团体有50多个,有12个以著...
查看更多
梅山武术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梅山武术是梅山先民在长期社会和自然实践以及战争中创造的以防为主、攻防兼备、古朴无华、简洁实用的传统武术流派,流布于湖南梅山地区,以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涟源市、冷水江市等地为代表。 梅山武术起源可追溯到北宋之前,形成则在宋末元初。宋代末年,张虎、周龙起兵抗元,创建以操练武术为主的“梅山黑虎教”,形成了梅山武术流派的雏形。明初,梅山武术在保留军事格杀性与实用性的基础上,向强身健体方向发展,参与人数剧增,民间拳社鹊起,各种器械亦衍生出许许多多的武术套路,产生了深...
查看更多
徐家拳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徐家拳是由山东徐氏家族始创的传统武术项目,流布于山东省新泰市通济村。徐家拳起源于清雍正年间,由徐氏高祖徐盛才所创。百余年来,徐家拳世代传承不息,到第六代传人徐花葶时形成体系。据县志和徐氏家谱记载,徐花葶,字殿甲,相貌伟岸,膂力过人,曾在清咸丰年间考中武庠生。他武功高强且善于研究,丰富了徐家拳的内涵,将拳法及各种兵器的使用发扬光大。 徐家拳以儒家思想为理论依据,以保家卫国、服务社会为行为宗旨。内容体系包括拳术、拳术对练、器械、器械对练、拆手、内功、辅助功法共...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井冈山全堂狮灯,俗称“全堂狮子”,是集多项民间武艺于一体的健身游艺项目。江西省井冈山市东上乡虎爪坪村是全堂狮灯的发源地,主要流布区域为井冈山市的虎爪坪村、东上村、河桥村、石洲村等村寨。 井冈山全堂狮灯自清道光年间流传,既有武术套路又有器械比武,表演步法、手法和队形纷繁奇异,变幻无穷,展现了传统民间游艺风貌。井冈山全堂狮灯还配以锣鼓、唢呐等乐器助阵,气氛热烈。 井冈山全堂狮灯由16人演练,由龙灯、舞狮、拳术、棍术、器械、对练以及盾牌舞等七大项目组成。龙灯,俗...
查看更多
咏春拳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咏春拳是中国武学历史上为女性所创的拳法之一,故又称“女人拳”。其拳理充分剖析女性弱点和特长,巧妙地利用人体力学、杠杆结构、三角力学等原理,精确把握与利用空间,具有快稳准狠的特点。福建咏春拳由福建福清南少林五枚师太创于明末清初,最早流传于福建沿海一带,后在我国南方多个地域广为流传。 福建咏春拳拳法套路分为“小念头”“寻桥”“标指”等;器械则主要有八斩刀、六点半棍和木人桩。其中,“小念头”为入门基本功,主要训练上、中、下结为一体;“寻桥”为中级套路,是在小念头...
查看更多
绵拳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绵拳是我国富有特色的传统拳种,因动作圆活连贯、刚柔相济、形意相随、连绵不断而得名。绵拳在上海市杨浦区流传,旧时此区域有不少居民多靠体力为生,需强身健体,这为绵拳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群众基础。 据传,绵拳源自武当山,乃武当秘传拳技之一,明末清初之时传入民间。绵拳有据可查的最早传播者为孟光银。孟光银(又名孟关宇),河北沧州人,于清朝末年至上海教授绵拳,至此绵拳流传至上海。孟光银传孙福海,孙福海传杨连全及子孙长根等人。孙福海一生教授弟子众多,成为在上海传承绵拳的代...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