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02   星期六   农历闰六月初九   大暑 大暑
搜索
其他新闻
侗族文化走进各中小学校课堂    如今走进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各所中小学校,时常可以听到悠扬的芦笙和动听的侗族大歌,这不是学校在举办文艺演出,而是同学们在上民族文化课。在三江,侗族大歌、笛子歌、芦笙踩堂、农民画等等侗族精粹已经深深植根于校园,每个学生都会一两项侗族特有的民族技艺,民族文化在年轻一代人里得到传承和发扬。     现代文明的冲击曾经一度使得诸如侗歌、侗戏、讲款等依靠口传身授的传统民族技艺的传承受到巨大挑战。随着传统民间艺人的不断老去,一些民族非物质...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昌黎地秧歌扭出七百年的精气神儿    昌黎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东临滔滔渤海,北枕巍巍碣石,风景秀美怡人。记者近日走访了这里,不仅被这里的景色所吸引,也被流行于这里的一种民间舞蹈――昌黎地秧歌所深深打动。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三大民间舞种之一,从丑角所戴的“裘帽”上,可以看出其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元代。在记者亲眼看到这种舞蹈之前曾经疑惑,是什么魅力让一种民间秧歌舞流行了这么久并成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带着这个疑问记者采访了昌黎地秧歌的两位传承人,周贺华...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老戏新创,吸引观众会否葬送传统?    第31届世界戏剧节26日在江苏南京落下帷幕。为期10天的戏剧节上,除了来自12个国外剧团的剧目演出之外,京剧、昆曲、越剧等中国传统戏曲集中参演,让爱看戏的人们享受了一场华丽的剧场饕餮。     然而,观众们也发现,越剧没了水袖,昆曲越来越华丽,老戏纷纷展露新颜。古老的戏曲舞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焕发新生还是为创新而创新?意在跟上时代潮流、吸引年轻观众的"创新"是否"创"对了地方?吸引外围观众又会否葬送艺术传统...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警惕非物质文化遗产“失魂落魄”    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举办的“徽州文化保护高峰论坛”,目前正在黄山市举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祁庆富在论坛上说,代代相传、世代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属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在于“活态传承”。当前,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中“丢魂”,因而遭到破坏,是个普遍现象。    祁庆富指出,当前我们必须警惕的一些普遍现象是:一些地方打着文化遗产“原生态”旗号...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白局唱进名城盛会 叫好声一片南京仅剩两人在唱    这几天机房不好做/我又被‘坐板疮"来磨/三万六千头的库缎/一天撂上它几十梭……”  一曲《机房苦》,已经被白局艺人传唱了600多年。昨天,作为第三届名城会系列活动之一,南京民间艺术展演活动在市民俗博物馆举行,而甘熙故居的梨园雅韵舞台上演了一场地地道道的南京地方特色民俗文化表演:南京白局、南京白话、皮影戏、扇子舞、剪纸……  老艺人的精湛功底,博得了台下观众的如潮彩声。  而63岁的黄玲玲老师,则向记者透露...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民族传统技艺:新世纪的复苏和发展 苗族服饰网络上出售的精美的苗族银饰布依族传统手工水磨制香技艺那坡的黑衣壮族以“黑”为美     11月2至4日,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协办的“2008年中国艺术人类学论坛暨国际学术会议”在京举行。本次会议以“传统技艺与当代社会发展”为主题,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与中国艺术人类学学者对民族传统技艺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民族传统技艺再次成为“香...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第一批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录》出版    《第一批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录》日前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第一批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录》共有六辑,收录了国家级项目24项,省级项目121项,分为民间美术、民间音乐、传说故事、地方戏曲、手工技艺等10大项。书中收录了图片一千多幅,图文并茂地再现了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繁衍、传承流变。    记者从8日举行的《第一批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录》研讨会上了解到,这部图书的作者大都是在陕西各地从事非物质文化遗...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黄酒节”观察:黄酒“开酿节”后,我们还该“酿”什么    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更多的“记忆”和挖掘    一场黄酒开酿节将一幅醉人的越地风情的优美画卷一下子展现到人们的面前。今年的立冬是11月7日,上午,古越龙山绍兴黄酒开酿仪式,用它那古朴风情醉倒了五湖四海的来宾。红红的木桶,古朴的酒坛,酿酒吆喝的声音伴随着蒸桶的热气腾腾以及那咚咚的大鼓、充满酒乡情韵的舞蹈……浓浓的酒俗风情,别具一格的酒文化展示,向人们展示了绍兴黄酒和越地风情的魅力。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保护运河文化的征程没有尽头 歙县砚厂的工人在刻砚     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说“墨香”,但是,你知道墨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吗?你曾经走近墨生产的地方吗?乍到制墨场所,你会猛地感到呛鼻的强烈酸臭。但就在那样一种刺鼻气味下,在墨黑处处、光线昏暗、设备老旧的屋子里,制墨人没有任何防护装备,常年如一日专注安详地取料、称重、捶打……10月下旬,淅沥秋雨中,记者走进位于安徽歙县县城东路19号一处败...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将传统技艺融会在生活中    在日前举行的2008中国艺术人类学论坛暨国际学术会议上,来自美、英、法、日、韩等国的专家与国内的专家、学者一起,围绕“传统技艺?当代社会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研讨和对话。正如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在开幕式上所提出的,应当深入探讨“如何让传统技艺在当代艺术实践中继续发挥应有的价值”“如何认识和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这已经成为艺术人类学者的重大课题。    保护与发展共生:本土性现代化...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