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05   星期六   农历六月十一   
搜索
专题报道
 王老吉背后的"非遗"争夺战:一场官司引发的"入遗"    专家清点非遗开发中的误区          ○位列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是这种酒的制作技艺,不是酒。但该品牌酒在打广告时就说,某某酒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就荒谬了。酒是物质的,怎么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冯骥才          ○在日本,一旦企业希望申报非遗,必须交出自己的配方,否则不可能申报成功的。一旦经营出现问题或者公益性事业做得不够,政府有权“罢免”企业对这门技艺的经营权...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日本“人间国宝”获中国艺术研究院名誉教授称号     本网讯 5月15日上午,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仪式,授予日本“人间国宝”、“狂言”表演艺术家野村万作“名誉教授”称号。野村万作率长子野村万斋先生等一行10人出席仪式。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刘德有,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刘茜,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生院院长张晓凌,科研处处长马盛德,研究生院副院长孙建君,戏曲研究所所长刘祯...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靠国家扶持才能活? 音乐活化石智化寺京音乐    《首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记者看到85岁高龄的张本兴和智化寺京音乐被列为惟一一个“国家级”项目和人物。2008年2月份,文化部为张本兴老人颁发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证书”,而2006年,智化寺京音乐就已经进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中。   抬脚走进智化门,一缕徐缓悠扬的清音给古刹带来了越度百年的静谧和空灵。智化寺社教部王娅蕊告诉...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巴郎子”:传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曲子    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兰州湾子村,数千名游客、村民在欣赏巴里坤小曲子。  哈萨克族青年巴哈提?考克力亚演唱的《小放牛》,赢得台下阵阵喝彩;蒙古族青年那仁其其格表演的《王村长要彩礼》,令观众如痴如醉,掌声笑声不断。  巴哈提是文化馆的美工,那仁其其格是图书管理员,以往他们都默无声息地干着各自的工作。当他们成为巴里坤小曲子的传承人后,他们把小曲子唱得出神入化时,不仅汉族群众爱看他们的表演,就连少数民族群众也感...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熊舞“阿尤毕”:重现巴里坤草原    我国的哈萨克族人民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他们能歌善舞,在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蹈方式。哈萨克族民间舞形式多样,大部分都是根据民间传说或劳动生产、民间习俗创作而成的。这些舞蹈与生活息息相关,如大家熟知的“黑走马”、“擀毡舞”、“鹰舞”、“敬茶舞”、“鸡舞”等等。也有一些舞蹈在时间的长河中遗失了,目前,全疆各地州文化组织都在积极寻找、挖掘着那些散落在民间的舞蹈,而巴里坤县则在2007年初,发掘出了“阿尤毕”(意为“熊舞...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顺德飘色蹒跚起步:飘色民俗文化如何生根发芽?巡游“飘色”的小演员形神兼备。    核心提示   顺德飘色的创始人尤荣伦及其友人简忠惠,为了让民俗文化这一奇葩绽放顺德,曾多方取经学艺。在众人的支持和努力下,如今飘色已满“2周岁”,它因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而深受欢迎。尤荣伦准备开发能飘4至8个小孩的飘色,让其走进最流行的电视剧。他更希望为飘色找到更年轻有为的传人,让这朵民俗文化奇葩在顺德开花结果,永不失传。    起源  吴川飘色带来震撼  在三月三祖庙庙...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山东海阳大秧歌:有滋有味“扭”起来    ■产生于明朝初期的海阳大秧歌,历经不断地传承与发展,以恢宏的表演气势而著称于世;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海阳大秧歌被北京舞蹈学院列为民间舞蹈必修课教材,登上了高等学府的讲坛;   ■2006年,海阳大秧歌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说起海阳市,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海阳大秧歌 ”。历经583年传承与发展的海阳大秧歌,如今已成为海阳市的一张城市“名片”。在2007年4月19日,中央电视台第四届舞蹈电...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穿越500年:从阿曼尼莎汗到木卡姆的今天   阿曼尼莎汗陵  木卡姆艺术传承人  近日,“南疆四地州首届旅游纪念品大赛暨展示展销会”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举行。别具民族风情的十二木卡姆表演成了展销会的一大特色,明快的旋律、高亢的歌声、优美的舞蹈、如痴如醉的表情,寄托着新疆少数民族同胞对生活的礼赞和对幸福的憧憬。  4月22日,记者到达木卡姆的故乡――莎车县,开始了一段寻访木卡姆的旅程。  阿曼尼莎汗:  一首宁静悠远的歌  十二木卡姆与阿曼尼莎汗(1...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土家摆手舞                                 土家摆手...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携手弘扬东方文化从江陵端午祭申遗说起田 青     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由于它与中国端午节的历史文化渊源,导致中韩两国学术界和民间舆论一度出现激烈争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内含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生命的DNA。它不仅展现出了世界各国人民无限丰富的创造力,而且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世界的文化生...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