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27   星期日   农历闰六月初三   大暑 大暑
搜索
地方新闻
    记者9月21日从黑龙江省文化厅了解到,为解决农民看戏难问题,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财政厅近日联合出台《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根据《方案》,黑龙江省将以县为基本单位,组织各级各类戏曲演出团体深入农村基层,按照一年试点、两年推广、三年普及的思路,实现每个行政村每年至少免费观看1场戏曲演出的目标。    从各地文化特点和农民欣赏习惯出发,《方案》要求,各地市县区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戏曲鉴赏、戏曲知识讲座以及名家进乡村等活...
查看更多
要闻
    9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北京调研京剧像音像工程情况,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有关政策,以北京、天津、上海基地为依托,本着节约的精神、奉献的态度,精心组织实施像音像工程,把当代戏曲名家的最完美表演呈现出来,更好地传承中华戏曲精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刘奇葆到北京人民剧场实地考察像音像工程拍摄录制固定场地,听取像音像工程总体...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展览开幕现场   9月22日上午,“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剪纸精品展在九江市文化艺术中心举行,展出的作品有近年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大赛的精品佳作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瑞昌剪纸的代表作200余幅。九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党委书记、局长石峰致开幕词,文化厅非遗筹备处负责人杨丁宣布开幕。九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吴予雍,纪检组长邹长斌,局党委委员兼影视中心主任陈谦,党委委员、副调研员...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近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与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联合组织开展的“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启动,全国近百家网络媒体和200多名编辑记者参与报道。他们将深入到全国非遗发源地,以多种全新的多终端的网络传播形态及数字化展示形式,全面展现中国非遗传承传播的基本样态以及非遗传承人的独特风貌,解码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总结十八大以来中国在非遗保护、传承和传播的辉煌历程和伟大成就。贵州丹寨蜡染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9月18日,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北京濒危手工艺传承人才培养”结业成果展在北京举办。    “北京濒危手工艺传承人才培养”项目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支持,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市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主办,于今年6月启动培训。    此次展览集中展示了学习京派内画鼻烟壶、北京刻瓷、彩绘京剧脸谱、北京砖雕、传统灯彩制作、戏曲盔头制作技艺6项非遗技艺的47名培训学员的学习成果。展览以“传·承”为主题,除了展示学员们制作的非...
查看更多
要闻
图1 第九届浙江·中国非遗博览会2017年9月21日,由浙江省文化厅、杭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承办的第九届浙江·中国非遗博览会(以下简称“博览会”),在杭州市白马湖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来自我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近400位非遗传承人、相关从业人员携作品参加展览。图2 博览会开幕式现场本届博览会以“非遗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围绕“非遗三生”即非遗生活化、生产性保护与生态区整体保...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自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中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形成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经验。而农民专业合作社便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一种。近日,“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记者团在非遗“富矿”贵州省采访时发现,黔东南州的手工艺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非遗保护的中坚力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水族马尾绣黔东南州现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3个保护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3项72个...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山西行日前走进山西平遥古城,这里具有2700多年历史,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平遥古城,近80名编辑记者们探访了平遥推光漆器博物馆,近距离感受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中国四大名器之一、被誉为“平遥三宝”之首的平遥推光漆器。平遥推光漆器传承人杨光平在进行彩绘工序(摄影:张舟)“以前干我们这行的人真不多,由于国家对非遗更加关注,加大了扶持力度,现在这一行的从业者渐渐多了起来。”从事推光漆器二十多年的省级...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福建行记者来到了全国著名的“戏窝子”,享有“戏曲之乡”“木偶之城”“南音之都”等美誉的泉州。 在泉州,随处可以感受到浓厚的闽南文化氛围,而南音更是深入泉州人的“骨髓”。 南音,起源于晋、唐时期,又称“南乐”“南管”,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被誉为中国民族音乐的“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喜怒哀乐一台戏,寸木窥人生百态。”一寸木偶在三寸舞台上演绎爱恨情仇。被称为“木偶之城”的泉州,不仅有精彩绝伦的木偶艺术表演,还有一些制作木偶头的手艺人。黄义罗,“木偶之父”江加走的第三代传人,国家级非遗(江加走)木偶头雕刻传承人。他将木偶头造型由280种发展到近400种。2015年3月19日,黄义罗的匆匆离世,让传承木偶头技艺的重担落在了他的两个女儿身上。在泉州市鲤城区甲第门文创园区内,一个以江加走木偶头雕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命名的“黄义罗木偶雕刻坊...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