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9-24   星期三   农历八月初三   秋分 秋分
搜索
其他新闻
新版昆剧《玉簪记》白先勇再续青春梦      2005年,白先勇精心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让人惊艳。4年后,自称“昆曲义工”的白先勇又率领一流创作团队,推出青春版昆曲《玉簪记》。12月15日、16日,新版《玉簪记》将作为“北京国际戏剧·舞蹈演出季”的压轴剧目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演出两场。    《玉簪记》改编自明代戏曲家高濂的经典作品,讲述书生潘必正与道姑陈妙常冲破禁忌礼俗的曲折爱情。此前,它曾经以昆曲、京剧、越剧、川剧等多种形式出现在戏曲舞台上。其...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重庆市两万土家儿女同跳摆手舞载入吉尼斯史册       11月11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两万多土家儿女,身着民族盛装聚集桃花源广场,同跳摆手舞,摆出“旭日东升”图案,庆祝酉阳解放60周年及自治县成立26周年,其壮举被大世界基尼斯载入史册。   1949年,刘伯承、邓小平挥戈西进,于11月11日解放了酉阳。26年前的同天,酉阳被批准成立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为纪念这一特殊日子,11日上午,酉阳县60万土家儿女举行了隆重庆祝仪式,整个桃花源广场成了欢...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两岸戏曲名家争艳“海峡两岸京昆艺术联演”    “台北真好,观众是全世界第一流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十日出现在台北“海峡两岸京昆艺术联演”记者会,用浑厚的嗓音给予台湾戏迷极高的赞誉。  “海峡两岸京昆艺术联演”即将于十一月十一日登陆台北市中山堂,演出剧目包括《四进士》、《霸王别姬》等经典全本麒派、梅派名剧。首位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大奖的尚长荣、被誉为“麒派掌门人”的陈少云届时将与台湾京剧青衣名角赵复芬、台湾“弘梅雅集京昆艺术团”资深名票邹锦梅,和精锐尽...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八闽千姿:台高山族舞蹈在福建传承     不久前,在福建华安闭幕的第二届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丰收节上,当地二十多位高山族同胞的“竹杆舞”精彩表演,“台”味十足,激情四溢,让来自台湾的阿美族、排湾族、布农族等近百名同仁倍感亲切。  华安县是中国大陆的台湾高山族同胞聚居最多地区,目前有高山族同胞四十一户一百二十六人,主要集中在仙都、华丰、新圩三个乡镇。   “我们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无论劳动、恋爱、婚宴、节庆、祭祀,都用歌舞来表达我们的情感,我们全家都会跳高山族舞蹈...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大学生追“非遗”比追星还狂热     昨日,由市文化局、成都大学主办,市文化馆和“非遗”保护中心承办的“走近传统文化,传承文明精髓”――2009“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大学校园”主题文化活动,在成都大学受到大学生们热烈追捧,不少大学生甚至就在现场向“非遗”传人拜师学艺,准备做“非遗”接班人,热度胜过追星。  毛遂自荐现场拜师学艺  昨日下午,成都大学新空间广场人山人海,师生们被首次到来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台上,川剧、清音、曲艺等表演类“非遗”精彩纷呈;台...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三晋“非遗”宝藏令人兴奋 “花腔鼓”可能是我国北方仅存的傩舞(白翔/摄)     北方傩舞、源自汉代的苎麻造纸技艺、可能成为戏曲史上重要发现的“地台戏”、远离海洋的妈祖信仰等一大批重要文化遗产在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过程中逐渐被发现……  判官头戴狰狞面具,耳挂红髯,足蹬高方,手擎虬杖,五个小鬼披头蓬发,分别拿着遮阳伞、折扇、索命牌、长铁链等,紧随判官,伴着梆子鼓乐,不时打量周围人群,似乎在寻找要捉拿的恶人。  这一切都符合主要分布在南方的傩戏的特征,但...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两岸文化交流好戏连连用“和谐之声”连接亲情     11月6日,是我们从北京赴台驻点采访的第二天。就在这一天下午,我们要采访三台“戏”,真可谓“好戏连连”啊。  这三台“戏”中的两场在台北市,一场在台中市。在台北要采访的两场,一场在延平南路的中山堂,一场在中华路的文艺活动中心,都是海峡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项目。中山堂举行的是大陆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台演出记者会,文艺中心举行的是浙江绍剧团来台演出《秋瑾》记者会。两场记者会后,我们又心急如火地赶到台北车站,坐上了南...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湘西传统技艺“踏虎凿花”重见天日    青砖灰瓦、雕花窗棂、飞檐翘角……当沉寂多年的湘西吉首市乾州古城日前再度开启城门之时,与沉睡中的古城一同被唤醒的还有散落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各地的“民族文化遗珠”。     湘西自治州吉首市委书记秦国文表示,吉首决心将乾州古城打造成湘鄂渝黔民族民间旅游商品集散地和民间工艺大师荟萃之地。目前,在乾州古城展示的1000余件民族民间工艺品中不乏濒临失传的品种,湘西泸溪县踏虎村特有的“踏虎凿花”就属其中之一。     泸溪县...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新昌调腔剧团50载 传承非遗有成效 新编调腔目连戏《红神》剧照     日前,记者在浙江新昌见证了调腔剧团成立五十周年的喜庆和红火。几代调腔艺人济济一堂、畅叙欢聚,并献演了一台新编调腔目连戏《红神》,展示了该团当下的整体实力。热闹的场面、神奇的故事、浪漫的演绎、风格独特的调腔,赢得了各地嘉宾和全场观众的满堂喝彩。    新昌调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声腔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2006年6月被文化部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调腔的演唱...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在香港名校听南音    ――“2009年国粹香江校园行”活动侧记      立冬前后的香港,街市繁华,气候温暖。一支来自福建的“非遗”艺术团体的到来,在香港繁华和温暖的浓郁都市气氛中,增添了一种别样的温馨味道。应香港联艺文化交流中心邀请,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和泉州南音乐团一行30人,于11月3日至11日赴香港参加 “2009年国粹香江校园行”系列活动之四――“南音及梨园戏艺术讲座及示范表演”,在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演艺学院、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理...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