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22   星期五   农历闰六月廿九   
搜索
论坛
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  李砚祖     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传统艺术的一部分。然而,从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来看,随着社会的变迁,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各行各业的技术更新和进步,工艺美术也不例外。由此,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在技术的层面上,遭遇的问题有两方面,一是机械加工工艺取代了不少的传统手工技艺;二是一些传统工艺技术已经失...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期待    贵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的省份,目前已有62项(101处)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占全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5.3%,是全国排名靠前的省份。这是祖先留给贵州各族人民的宝贵财富,是无形的、不可重复的文化现象。我们必须增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意识和危机意识,提高对保护、传承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高度珍爱、尊重祖先留下的精神财富。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威机构给出这样的定义:指各群体、团体、有时...
查看更多
人物
龙氏木雕船,濒临失传的木雕绝技    龙从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湖北木雕船工艺的传承人,与其父共同制作的作品《端午龙舟》至今仍是人民大会堂湖北厅的珍贵展品。   2009年2月,龙从发进京参加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其参展作品《隋代大龙舟》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收藏。   3月12日,我们来到湖北省武汉市汉阳某小区,拜访刚刚从北京参加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的龙从发大师。不大的两居室,到处都是木雕世家的标记。门禁电话上有个精美的木雕...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乐清民间工艺美术 用传统之美拓展市场    近日,乐清柳市镇后街村雕塑雕刻师林晓东的两件黄杨木雕《盛唐胡韵》和《鼓舞飞扬》,收到省版权局颁发的《著作权登记证》,成为黄杨木雕拥有首批著作权保护“护身符”的个人作品。  圆美木雕厂是乐清一家制作多种木雕的企业,近日,企业把600多件将出口日本的木雕佛像发往天津。对“圆美”创办人兼黄杨木雕技艺继承人郑银南来说,这种规模生产和传统工艺品制作的慢工出细活不同,它需要在规定期限内,照着订单图纸,指导学徒把产品做到细致...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印尼为巴迪克“申遗”冲刺巴迪克技师在教年轻学生制作巴迪克。     今年的印尼开斋节,似乎比以往更热闹,也更特别:各大商场到处都有巴迪克服装促销活动,以巴迪克为主题的时装展、展销会接连上演。8月25日在雅加达会展中心举行的印尼巴迪克服装及手工艺品展会上,印尼巴迪克协会理事布诺莫女士告诉记者,全国上下都在为巴迪克“申遗”做最后冲刺。  据了解,10月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正式宣布新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她说,我们有信心“申遗”成功,因为此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查看更多
人物
京绣传人苦守旧道    有时候,姚富瑛会摘下老花镜,盯着手里的纹样发一会儿呆。他总在想,那件龙袍只绣了一半,可能要绣不完了。     因为身体原因,他已经有3个月没去工作室。那个不到20平方米的小房间,位于“京城百工坊”博物馆的一层。穿过幽长的走廊,拨开廊下的鸟笼,便能看到小屋子里挂满了各色绣品。有的是旗袍,有的是中式敞衣,更多的则是饰品小物。     这都是这名66岁老人手里的活计。作为京绣世家姚氏的第四代传人,姚富瑛熟悉这门宫廷手艺的每一个传统。要用什...
查看更多
人物
陈氏掌门陈孝功――花鼓灯不能“跛腿走路”   由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领导机构调查、认定和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名单上,凤台县老人陈孝功榜上有名。可问起陈孝功,在当地似乎并没有太多人知晓,但要说起陈孝功的另两个名字――陈敬芝或一条线,在当地可谓是妇孺皆知。    “我就是个业余玩灯的”    当记者见到陈老时,他正在舞台上表演,年近90的他在舞台上依然精神矍铄,动作麻利。一旁有观众向记者指点,“他就是一条线!”    “‘一条线"扭一扭,倒下九十九...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不仅仅缺钱    8月17日,山东省第二批14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始公示。得知“枣木杠子乱弹”名列其中后,广饶县72岁的李云太老人既高兴又担忧。他高兴的是,有关部门终于开始重视这一地方曲艺了;担忧的是,作为传承代表人,今后到底该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曲艺,自己心里一点谱也没有。  最年轻的传承人67岁  李云太担忧的事情,也正是那些还在继续为传统民间艺术坚持和努力的民间艺人们最为关心的。  广饶县石村镇中赵村这个只有490人的小村保存有...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桐乡灶画――民间艺术中的奇葩民间艺人在画灶画。 农家土灶上面,除了画上各种各样的灶画外,还要写成一些文字,如“日进斗金”、“米中用水”、“火烛小心”等,图中的“米中用水”,作者将四个字用一竖巧妙地串连起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的农家灶已不再依靠手工画灶画,而是用上面烧制有各种图案的瓷砖拼贴而成。  灶画,对于农村人来说并不陌生。在提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曾经烟火气息弥漫的农家土灶头也透露出了浓浓的文化气息,一副副“花灶头”便是一件件乡风浓郁的民...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佛山年画:守望春天    “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在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用歌声唱出了“欢欢喜喜过个年”的美好愿望。在国人并不遥远的记忆里,门神年画曾是辞旧迎新的象征。但是如今在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农村,要想寻觅年画的踪影,却需大费一番周折。  穿过充斥着水果摊和士多店的普君市场,再经过一个平价药店,走进一条古称“细巷”的更小的老街,仔细看,你会发现一间毫不起眼的店铺。在“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木版年画作坊”的黑色牌匾...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