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19 星期一 农历四月廿二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7777)
机构
(4)
政策
(296)
资讯
(8793)
清单
(5305)
资源
(1085)
学术
(1842)
百科
(6)
其他
(446)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杨玉屏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55年12月生,安徽省郎溪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戏代表性
传承
人。自幼跟随祖父和父亲学戏,师从陈爱香,先攻小生,后转青衣,掌握了皖南花鼓戏特有的唱腔和人物的细腻表演。在塑造不同时代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不断锤炼,丰富传统唱腔,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表演风格和声腔特色。2004年参加“曹禺杯”全国小品小戏大赛,在现代戏《送瓜苗》中饰演秋莲,获全国一等奖。2004年以来一直致力于皖南花鼓戏
传承
、传播工作,先后在宣城市中小学校设立兴趣班及专...
查看更多
迟秀云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37年9月生,安徽省广德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戏代表性
传承
人。国家二级演员。1954年进入广德县艺锋花鼓戏剧团,攻旦行。师从皖南花鼓戏第三代艺人张良谱,是新中国第一代皖南花鼓戏演员。在近五十年舞台生涯中,成功塑造了一批闪亮的艺术形象,形成了独特的声腔艺术风格。嗓音明丽,吐字清晰,行腔圆润;表演细腻,干净利索,富有节奏感。曾进京献演和参加苏、浙、沪、湘、鄂等省市巡回演出,获安徽省艺术节戏曲会演演员一等奖。代表作有《小尼姑下山...
查看更多
周钦全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25年9月生,2013年4月去世,安徽省淮北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戏代表性
传承
人。1936年跟随老艺人张茂宣学唱淮北花鼓戏。1949年开始带徒授艺,培养学生五百余人,在
传承
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丰富了淮北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演戏四百多出,精通生、净行当,唱法调门独特,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表演技法有十大走、三十六中走、七十二小走、一百单八扑、九十二哆嗦。培养的学生张淑华、杨素华、黄淑荣、王秀梅等现已成为淮北花鼓戏骨干。多年来...
查看更多
吕金玲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50年5月生,安徽省蚌埠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戏代表性
传承
人。1970年被选调到花鼓剧团工作,师从淮北花鼓戏名角牛正印、李孔兰。1973年至1975年其主演的《新人骏马》三次进京演出,并参加国庆献演,由中国唱片社灌制唱片在全国发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十几家媒体发表评论文章及演出剧照。戏路宽,生、旦、丑俱佳,唱腔高亢昂扬,穿透力强,声情并茂,咬字吐词清晰,舞蹈功底深厚,塑造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如《回龙传》中的王华...
查看更多
姜志谦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1年12月生,浙江省江山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婺剧代表性
传承
人。1955年考入汤溪婺剧团,学演文武小生,后师从前辈艺人张新钱学演《火烧子都》等剧目,习得变脸技巧,用以表现人物情感变化。擅演《双阳公主》《双合印》《三请梨花》《悔姻缘》《火烧子都》等剧目。完整掌握“自然变脸”“抹脸”“吹脸”“扯脸”四种变脸技巧,通过变脸来展现剧中人物内心世界、情感变化,刻画人物性格。已将变脸技艺
传承
给毛向阳等人。
查看更多
郑兰香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36年4月生,浙江省金华县(今金华市金东区)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婺剧代表性
传承
人。1955年入浙江婺剧训练班,先后师承徐汝英、周越先、姚传芗等名家,工花旦。继承传统唱法后发挥自身所长,形成真假嗓结合的科学发声法,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代表作有《双阳公主》《三请梨花》《西施泪》《牡丹对课》《僧尼会》《昭君出塞》及《双红莲》等,其中《西施泪》已被拍成电影。历任浙江婺剧团演员、团长,在艺术高峰期把舞台让给了张建敏、陈美兰等学生,又在退休...
查看更多
葛素云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38年2月生,浙江省兰溪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婺剧代表性
传承
人。9岁入兰溪小文化舞台,师从方华泉等人学演小生,后搭入大荣春班,得方炳环等名家指点。1955年入浙江省婺剧训练班,改学旦角,后向贾慕超(京剧)、姚传芗(昆剧)等名师请益。曾演过小生戏数十本(文武兼演,包括娃娃生),常演的角色有传统戏中的穆桂英、樊梨花、杨八姐、安安、张素梅等及现代戏中的铁梅、江水英、柯湘、银环等。在《光普卖酒》中先后与王亦凡共同创造了“踢剑”“入鞘”特...
查看更多
沈守良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3年1月生,浙江省余姚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姚剧代表性
传承
人。1961年考入余姚姚剧团,师承商福祥等前辈艺人。成功塑造了周剥皮(《半夜鸡叫》)、焦裕禄(《焦裕禄》)、鲁迅(《强盗与尼姑》)、张自忠(《沙场泪》)、杨富康(《传孙楼》)、阿大(《鸡公山风情》)、桃村长(《女儿大了,桃花开了》)等舞台形象。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参与姚剧音乐作曲,长期担任姚剧唱腔设计,与他人合作的多台剧目参加省戏剧节演出获得诸多奖项,其中《母亲》获...
查看更多
李子敏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0年3月生,安徽省太和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瓯剧代表性
传承
人。瓯剧作曲家。1948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工团。1959年调任温州瓯剧团作曲。五十年来,发表或公演的音乐作品达百余件(首),曾为一百三十多部戏曲作曲,其中瓯剧的主要剧目有《高机与吴三春》《钟离娘娘》《貂蝉》《蝴蝶杯》《玉蜻蜓》《三打陶三春》《芦荡火种》《洪湖赤卫队》《东海小哨兵》等。与陈茶花等演员在长期实践中合作,解决了瓯剧男女宫调唱腔问题,创造了〔慢垛板〕〔紧垛板...
查看更多
陈茶花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31年3月生,2015年1月去世,浙江省温州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瓯剧代表性
传承
人。12岁入“新凤玉”乱弹学馆,师从前辈名家翁凤渺、王兰香,后又入“大高星”“胜福连”“新阳春”“新红玉”等班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温州胜利乱弹剧团(后更名为温州瓯剧团),先后主演了《蝴蝶杯》《昆山县令》《钟离娘娘》等多部剧目,最为脍炙人口的《高机与吴三春》被誉为“浙南《梁祝》”。与作曲家李子敏共同进行音乐革新,解决了瓯剧的男女合演问题。长期...
查看更多
1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778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