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11 星期一 农历闰六月十八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7897)
机构
(4)
政策
(295)
资讯
(8900)
清单
(5305)
资源
(1091)
学术
(1849)
百科
(6)
其他
(447)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按照文化事象的自身规律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曲艺曲种的保护为例
2008.03.24
论坛
按照文化事象的自身规律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曲艺曲种的保护为例吴文科 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的汹涌浪潮下,从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和捍卫世界各国的文化主权、强化不同民族的文化身份、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大前提出发,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2006年正式生效为标志,保护包括口述传统、表演艺术、风俗礼仪和节庆、传统手工伎艺、关于自然界和宇宙的传统知识与实践、以及相关文化活动空间在内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然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查看更多
白裤瑶文化:渐去渐远
2008.03.25
专题报道
白裤瑶文化:渐去渐远 日渐远去的白裤瑶文化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分支,因其男子穿白裤而得名。白裤瑶总人口约3万人,其中2万2千多名白裤瑶族人就生活在南丹县的里湖、八圩两个瑶族乡。 新中国成立前,南丹白裤瑶维持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时至今日,白裤瑶乡仍遗留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的社会文化信息,其婚俗、葬礼、服饰等原汁原味的民俗风情,被专家学者称为人类氏族社会的“活化石”。 2006年6月,白裤瑶民族服饰,被列为“国...
查看更多
南“鹞”北“鸢”话风筝
2008.03.25
专题报道
南“鹞”北“鸢”话风筝 “门上年画辞旧岁,天上风筝迎新春”――2008年新春佳节之季,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天地同辉――中国美术馆藏年画、风筝精品陈列”以国家珍藏的民间美术作品为百姓祈福纳祥,为节日又增添了一份喜庆祥和的色彩。红男绿女、小童老叟漫步其间,共同感受美术馆送给人们的那一份春意…… 风筝的起源与传说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南方称“鹞”,北方称“鸢”。“风筝”一词始见于五代,明代陈沂《询刍录》记载:“初,五代汉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
查看更多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判断问题
2008.03.26
论坛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判断问题薛艺兵 一、关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判断中的话语权问题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工作除了在“文革”中出现过严重的毁灭性运动之外,一直就没有间断过,只不过以前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的新名称。现在,国际上工业化、现代化、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大环境促使联合国和各国政府更加重视这个问题,这是件好事。但是,在保护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古脑儿的什么都保护,这样会形成被保护对...
查看更多
回应实践 走出困境
2008.03.26
论坛
回应实践 走出困境 ――近年来戏曲理论研究生态扫描 何玉人 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社会的全面跃进,为戏曲艺术的健康发展和持续变革,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戏曲艺术在创作观念、创作方法、表现形式上都有新的变化。作为戏曲事业一翼的戏曲理论积极回应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理论工作者从科学发展观出发,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学理性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了许多理论见解,在戏曲文化、民间戏曲、戏曲学术史、当代戏曲、近代戏曲以及少数民族戏曲、昆曲史论、地方剧种史论等方面有一批理论...
查看更多
学者称清明节是全球华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
2008.03.27
其他新闻
学者称清明节是全球华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 新华网沈阳3月26日电(记者魏运亨)4月4日是清明节。学者说,清明节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独特的文化礼俗,是全球华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在24节气中非同一般,它既是农事节令又是重大节日,还是唯一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确定为法定节假日的节气。 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教授指出,清明节渊源久远,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查看更多
高校学者解读清明节气丰富文化内涵
2008.03.27
其他新闻
高校学者解读清明节气丰富文化内涵 清明节不单单是扫墓的节日。除了缅怀先辈以外,传统的清明节有着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还包含着孕育新生命的意思。今年即将到来的清明节,将成为新假期制度实行后的第一个清明节。沪上部分知名民俗学专家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清明节放假引起大家关注的,更应该是清明节这类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如何更好地保存。 清明与农时联系紧密 清明节既是节日也是节气之一。据有关专家称,在《淮南子·天文训》上就有...
查看更多
[知识产权]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靠啥
传承
?
2008.03.28
其他新闻
[知识产权]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靠啥
传承
? 新华网甘肃频道3月28日消息,据报载,甘肃省兰州市决定向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人发放用于生活和医疗的政府补贴。经过评选,目前已有部分
传承
人领取了3600元至4800 元不等的补贴。今年下半年,该市还将为第二批
传承
人发放政府补贴。 该补贴不搞终身制,实行年度评选和发放,
传承
人要与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以明确其每年在宣传、展览演示及收徒传艺方面的工作量,从而达到保护和
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非物质文化遗...
查看更多
盛世春天两清明
2008.03.31
专题报道
盛世春天两清明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罗杨谈清明节的文化含量梁永琳 即将到来的清明节,是国务院颁布新的节假日放假办法以来,3个新增放假日的第一个。面对“新”清明的第一次放假,我们应该如何过?清明节有什么习俗?它的文化意义如何?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罗杨,请他谈谈有关情况。 香港舞蹈团表演的舞蹈《清明》 宋 张择端作《清明上河图》(局部) 记者:一提到清明节,人们都会下意识地想起杜牧的那首《清明》诗,特别是诗中“清明时节雨纷纷...
查看更多
从文化生态角度认识曲艺困境
2008.03.31
其他新闻
从文化生态角度认识曲艺困境吴文科 曲艺是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每年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都以相声等曲艺形式来满足人们的收视期望。 但曲艺的发展状况却不乐观。现在的相声不可乐了;评书、评话广播电台天天有播出,可引人入胜的少了;弹词、鼓书笔走偏锋,难见长篇精品;粤曲和二人转虽然红火,但高水平的节目不多;许多曲艺表演团体因生存困难纷纷合并或被解散;专业人才后继乏人的现象十分普遍。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固然与一些曲艺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不高有关,也...
查看更多
1
31
32
33
34
35
1790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