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武玉梅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6年8月生,山西省代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秧歌戏(繁峙秧歌戏)代表性传承人。14岁考入繁峙县秧歌剧团,先后师从名艺人杨琏(艺名碌碡旦)、张润来,专攻小旦。同时,又向北路梆子著名艺术家王玉山(艺名水上漂)、贾桂林(艺名小电灯)、霍金凤等学习,汇集各家之长,创新了繁峙秧歌戏,形成繁峙秧歌小旦、青衣行当“梅梅腔”演唱程式。扮相俊美,唱做俱佳,音域宽厚,刚柔相济,巧妙地将其他剧种的演唱精华糅合在自己的唱腔中,既不失秧歌风味,又别具风格...
查看更多
杨升祥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5年7月生,山西省襄垣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秧歌戏(襄武秧歌)代表性传承人。1958年考入沁县艺校,师从陈祖臻,主攻二胡。次年分配到襄垣县秧歌剧团工作,师承名丑艺人武启法,学唱三花。1960年改行学音乐,师承琴师范茂和,在总结前人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将“四句二性板”由单一的小旦腔发展成各个行当兼有的唱腔,并创新了摇板、哭板、导板回龙等多种板式,丰富了襄垣秧歌的表现力。为襄垣秧歌作曲一百八十六部,为襄垣鼓书作曲五十八部,其中十多部...
查看更多
黄凤兰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57年6月生,山西省神池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道情戏(神池道情戏)代表性传承人。12岁考入神池县道情剧团,师从著名艺人王占邦(艺名周仓黑)学艺,攻小旦、青衣,后来受到贾桂林、康翠莲等名家指导。1985年正式拜晋剧表演艺术家田桂兰为师,全面学习旦角技艺。基本功扎实,扮相俊美,在气息、力度运用方面,依照道情戏“字重腔轻”的行腔规范,使字音清晰、唱腔圆润。同时,运用变宫和降低一律的“闰”音,创出“以偏音代替相邻五声正音”的道情“垛十字...
查看更多
刘浩智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6年5月生,陕西省商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道情戏(商洛道情戏)代表性传承人。1950年进入商洛地区剧团工作,1972年调丹凤县剧团任副团长,1980年调任商县剧团团长。1983年回商洛市剧团工作,直到退休。致力于商洛道情音乐的创作和理论研究,将原本简单的上下句板式单一的商洛道情音乐发展为板式相对完整、角色行当相对齐全、演唱特点鲜明的商洛道情剧种。先后为商洛道情电影版《一文钱》、移植剧《洪湖赤卫队》《红色娘子军》《梁山伯与祝英台...
查看更多
许月英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7年12月生,山西省河曲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人台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受家庭影响喜爱民歌、二人台艺术。12岁被选进河曲县二人台剧团,先后受到丁喜才、李法子、吕桂英、樊六等名师指点,系统学习传统唱腔及舞台基本功。继承并发展了“花花腔”“满腔满字”“夹说带唱”等十几种唱法,通过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利用鼻咽腔共鸣,拓宽了音域,美化了声音,并在演唱中使用大量衬字、虚词和富有特色的装饰音,逐渐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代表作品有《走西口》《探病...
查看更多
霍伴柱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6年12月生,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右旗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人台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师从著名老艺人刘银威、王建国、崔淑芳、杜荣芳学习二人台,演出的二人台代表作《打金钱》《挂红灯》等,唱腔高亢嘹亮、韵味丰富,表演文武兼备、质朴细腻。注重传承工作,1996年创办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所民办中等艺术专业学校——内蒙古西部民间艺术学校,培养出众多学生,其中大都成为各地二人台艺术表演团体的骨干力量。曾任《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副主编...
查看更多
覃明德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壮族,1947年4月生,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彩调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师从彩调表演艺术家谢济舟、罗亮。表演风格细腻、幽默、风趣,唱腔悠扬婉转,身段及扇花使用极具表现力,擅长扭矮桩、左右磨盘转等彩调技巧。先后出演彩调剧《王二报喜》《狗保闹学》《刘三姐》《半把剪刀》《三子学艺》等几十出剧目。注重技艺传承,致力于将彩调精髓不断传承下去,通过知识宣讲、技巧辅导、理论研究等方式,培养了大批弟子,辅导的彩调民间演出团体遍及广...
查看更多
刘胜杨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6年1月生,贵州省思南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灯戏(思南花灯戏)代表性传承人。思南花灯戏刘家第五代传人。出身于傩戏、花灯表演世家,其父从艺长达七十余年。6岁开始随父学艺,13岁即掌握了花灯表演各大曲牌,随家族灯班登台表演古戏、花灯和傩戏,长年不断,代表作《悬碗》《下火池》等节目。年过八旬仍活跃在思南民间戏曲界,收徒授艺,光大民间花灯艺术,每年承办花灯表演均在50场次以上,表演活动遍及周边县市。
查看更多
欧噜雪吧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藏族,1937年6月生,2016年10月去世,西藏自治区尼木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戏(尼木塔荣藏戏)代表性传承人。1946年至1959年跟随藏戏艺人落琼学习藏戏表演技艺。经过13年的学习,熟练掌握了藏戏表演的各项基本功,并达到较高的技艺水平。1981年应邀担任塔荣乡藏戏班负责人,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表演藏戏,获得了一致的好评。1984年率领藏戏班在拉萨雪顿节上演出,获得藏戏表演“扎西雪巴”一等奖。
查看更多
李先加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藏族,1940年1月生,青海省同仁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戏(黄南藏戏)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在寺院学习藏戏,在当地浓厚的藏戏艺术熏陶下,系统全面地学习藏戏艺术,熟练地掌握了民间藏戏技艺。在几十年的学习和实践中,恢复了黄南藏戏艺术一些失传的表演技法并加以丰富,形成黄南藏戏独特的艺术风格,得到了专家、学者及艺术界人士的一致好评。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先后整理上演了八大藏戏中的六部剧目(包括《智美更登》《卓娃桑姆》《曲吉诺桑》)以及《阿德拉姆》《松...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