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7777)
机构
(4)
政策
(296)
资讯
(8793)
清单
(5305)
资源
(1085)
学术
(1842)
百科
(6)
其他
(446)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王南仙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1年生,江苏无锡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泥塑(惠山泥人)代表性
传承
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南仙祖辈以做泥人为生,她是家传第四代传人。1956年,王南仙考入江苏省泥塑彩绘训练班,系统学习了素描、雕塑、色彩、写生、文艺理论和戏曲基础知识,启蒙老师是虞仁金。后又在惠山泥人厂跟随彩绘大师陈毓秀专攻彩绘技法。20世纪80年代,先后三次前往南京博物院临摹清代作品,并且得到戏曲名家的指导。王南仙全面继承了惠山手捏戏文彩绘、装銮技法,做到“新、清...
查看更多
胡深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1年生,陕西凤翔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泥塑(凤翔泥塑)代表性
传承
人,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胡深自幼随父亲胡克勤学艺,至今从事彩绘泥塑六十余年。胡深的泥塑作品造型古朴,形象夸张,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线条流畅,美观大方。20世纪80年代他多次应邀到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讲学。代表作品有:《泥塑马》《泥塑大座虎》等。他的几个子女都积极跟随胡深学艺,现在均已能独立制作泥塑作品。
查看更多
王学锋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4年生,河南鹤壁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泥塑(浚县泥咕咕)代表性
传承
人。王学锋是著名民间泥玩艺术家王蓝田之子,浚县泥玩第九代传人。王学锋8岁随父学艺,深得其父真传,至今从艺已达四十余年。浚县泥咕咕依形态可分为人物、动物、飞禽三大类,有数百个品种。王学锋的作品造型生动、手法细腻、色彩艳丽、形神并茂,与其父作品一脉相承,保留了浚县泥玩的独特韵味。其作品小巧别致,坚固便携。代表作品有:《独角兽》《狮子滚绣球》《大阿福》等。
查看更多
更登达吉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藏族,1964年生,青海同仁县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热贡艺术代表性
传承
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70年,更登达吉随父亲夏吾榔学习唐卡绘画技艺;1992年师从桑吉学习泥塑艺术;1981年出家在同仁县吾屯上寺专门从事唐卡绘画。三十多年来,更登达吉绘制了四百余幅唐卡,颜色丰富和谐,他还吸收雕塑的优点运用于唐卡绘制上,使人物更真实,更有感染力。其作品广布于众多寺院以及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代表作品有《四大天王》《护法女神》《四臂观音》等。
查看更多
启加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藏族,1940年生,2007年去世,青海同仁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热贡艺术代表性
传承
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启加8岁出家,自幼跟随舅爷学习绘画,并熟读佛教经典。12岁开始到拉卜楞寺、塔尔寺等著名佛教寺院作画,长期耳濡目染,深受藏传佛教艺术的熏陶,已将佛教艺术扎根于心。启加的绘画主要以藏传佛教内容为主,以工笔技法为主要表现形式,在构图、线条、色彩等形式方面不但服从于宗教的需要,而且表现出独有的境界和审美趣味。同时,他还能突破传统构图的按部就班...
查看更多
李湘满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4年生,浙江仙居县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灯彩(仙居花灯)代表性
传承
人。李湘满于1983年从一位八十多岁老人那里得知皤滩古镇过去有一种造型别致、制作精美且没有骨架的花灯,当地人称它为“唐灯”,源于唐朝。1984年,李湘满开始对唐灯进行抢救、挖掘,并学习了制作唐灯的技艺,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使失传了五十多年的唐灯重放异彩。唐灯的工艺独特,完成一盏“针刺无骨灯”的制作需要经过13道程序,整盏灯没有一根架,全部由刺有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粘...
查看更多
陈伟炎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22年生,2010年去世,浙江海宁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灯彩(硖石灯彩)代表性
传承
人。1940年,陈伟炎开始接触灯彩艺术,并得孙惟君指点,现已成为现当代硖石灯彩的主要代表人之一。陈伟炎博采众长,他时常与同时代的灯彩艺人探讨、切磋技艺,经过数十年的锤炼,深刻领会了硖石灯彩“画、拗、扎、结、刻、裱、针、糊”八大传统技法。1997年,陈伟炎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将茶壶和灯彩结合,创作出硖石灯彩的一个新品种—茶壶灯,创造性地把灯...
查看更多
李珠琴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1年生,福建泉州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灯彩(泉州花灯)代表性
传承
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李珠琴自幼跟随父亲李尧宝学习绘画、刻纸、制灯等技艺。1957年,李珠琴到工艺美术厂当学徒,学习刻纸以及无骨刻纸料丝花灯设计、制作技艺,经过几年的刻苦努力,基本掌握了纯手工制灯、刻纸工艺。从艺几十年来,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她不断创出新作,设计出上百种形象各异的刻纸图案和造型优美的料丝花灯。李珠琴的花灯技艺是祖传技艺和外来技艺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查看更多
蔡炳汉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29年生,2012年去世,福建泉州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灯彩(泉州花灯)代表性
传承
人。每年的元宵节期间,泉州都有灯展,多姿多彩的花灯艺术是泉州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之一。蔡炳汉在福建师范大学学习期间对民间花灯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后来的工作中,他不断钻研、自学花灯技艺。1978年起,蔡炳汉首创《无骨花灯》参加了历年泉州元宵节的花灯展,增加了泉州花灯的新品种。他还利用空气对流原理制作了《游鱼灯》,其他代表作品有《众星拱月》《春光一品》《吴...
查看更多
杨增贵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4年生,青海西宁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灯彩(湟源排灯)代表性
传承
人。杨增贵自幼跟随舅父李增瑞学习木工,擅长制作各类家具及木器雕花、乐器制作,这为他的排灯技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来,杨增贵在排灯的设计、雕刻、制作中已经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经验和方法,在原有排灯制作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采用了光、电、声的现代手法,画面内容包罗万象,使排灯更加生动、美观。
查看更多
1
596
597
598
599
600
1778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