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6   星期二   农历四月初九   谷雨 谷雨
搜索
茅善玉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62年1月生,上海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沪剧代表性传承人。上海沪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1974年考入上海沪剧团学馆,1979年毕业后在上海沪剧团(今上海沪剧院)担任主要演员。师承沪剧宗师丁是娥和石筱英,并转益多师,唱腔兼有“丁派”的华丽多变和“石派”的委婉甜糯,行腔圆润妩媚,旋律丰富,表演传神。主要作品有《庵堂相会》《一个明星的遭遇》《姊妹俩》《魂断蓝桥》《血染姐妹花》《今日梦圆》《露香女》《家》《雷雨》《瑞珏》《敦煌女儿》等...
查看更多
丁杰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1年8月生,2010年2月去世,江苏省苏州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剧代表性传承人。出身于梨园世家,父母是与苏滩名家林步青同时富有盛名的郑少赓的弟子。1942年起跟随父母学艺。1951年参与发起成立上海民锋苏剧团。戏路宽,小生、老生、小丑、花脸均能扮演。演唱时字正腔圆,优美动听,念白考究,注重戏曲语言的音乐性与韵律化特点。在《花魁记》中饰演祝二青,获1957年江苏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表演二等奖。在汇集苏剧各曲调基本元素的基础上...
查看更多
蒋剑锋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28年6月生,2012年3月去世,江苏省扬州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扬剧代表性传承人。工小生、小丑,师承扬剧名丑陈立祥,扬剧“蒋派”唱腔创始人。能戏极多,从艺七十年间,演遍扬剧所有传统剧目。参与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的创作、导演和演出。代表剧目有《白蛇传》《百岁挂帅》《袁樵摆渡》《僧尼下山》《三女审子》《朱洪武与马娘娘》《包公告状》《青山红梅》等,参与《百岁挂帅》编剧,1954年参加华东区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演员表演二等奖。19...
查看更多
吴蕙明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6年9月生,江苏省扬州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扬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工旦行,师从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高秀英,研习高派唱腔,传承《鸿雁传书》《断太后》等高派经典剧目。在继承高派艺术的过程中,注重将传统唱法与现代科学发声法相结合,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主演《枪》《山乡风云》《山花烂漫》《海港》《恩仇记》《三女审子》《罗帕记》等剧目。1996年主演《母亲河》获江苏省首届青年戏剧节荣誉奖,1997年在《王昭君》中扮演孙美人,获江苏...
查看更多
筱荣贵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33年2月生,2018年10月去世,江苏省镇江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扬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自幼随父学艺,1942年登台演出,1950年在镇江金星扬剧团主攻花旦。在金运贵大师所唱“生调梳妆台”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创造出了“金调梳妆台”女腔,使“自由调”得以进一步发展。1959年进京演出《挑女婿》,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60年参加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20世纪70年代曾到江都县(今扬州市江都区)进行扬剧教学...
查看更多
姚恭林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7年2月生,江苏省镇江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扬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14岁从艺,是已故扬剧金派艺术创始人金运贵的关门弟子。扮相俊逸,表演潇洒脱俗,有扬剧金派“第一小生”之美誉。继承、发展和丰富金派唱腔及表演艺术,形成了闻名大江南北的“金派姚腔”风格,仿效者和拜师者众多,形成了“十生九姚”的局面。曾获江苏省第一、二、三届扬剧艺术节优秀表演奖,上海扬剧广播电视大奖赛“白玉兰”金奖和江苏省文联首届“德艺双馨”会员称号等。多年...
查看更多
丁玉兰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31年8月生,2025年9月去世,安徽省肥东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庐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岁跟随养父丁有和学艺,10岁登台。12岁拜郭士龙为师,专攻花旦、青衣,18岁誉满江淮。1951年后成为安徽省庐剧团当家花旦。声腔清亮甜润,富有弹性,演绎庐剧的“九腔十八调”尤为出色,被誉为“庐剧皇后”。在表演上,结合舞蹈动作,强化戏剧情节,形成风靡江淮的“丁派”艺术。代表作有《借罗衣》《秦雪梅观画》等...
查看更多
孙邦栋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29年8月生,2019年6月去世,安徽省合肥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庐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6岁随父学唱京剧,8岁登台,14岁改唱庐剧旦角,18岁改唱小生,后又唱老生。在近70年的舞台生涯中,塑造了数百个生角和旦角。唱腔吐字清晰、声调浓郁醇厚,创造了“孙派老生软调”唱腔。代表作《双丝带》1956年获安徽省第一届戏曲会演演员一等奖,代表剧目《牛郎织女笑开颜》曾进京作专场演出并灌制唱片,《双锁柜》由上海电视台拍制播映。多年来...
查看更多
张巧珍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5年2月生,2014年2月去世,湖北省汉川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楚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岁学艺,启蒙于王明芝,受教于袁璧玉、张云霞,师从沈云陔、关啸彬,工闺门旦、青衣。以声腔见长,演唱技法考究,甜美圆润,韵味浓郁,极富艺术张力和美感。先后主演剧目近百出,其中《蝴蝶杯》《李双双》《百日缘》《许四姑娘》《绣花女》《悠悠柳叶河》等代表剧目在观众中影响广泛,大量唱段成为楚剧经典,被广为传唱。19...
查看更多
王传玲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55年9月生,山东省滕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柳琴戏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从小学艺,1971年开始唱柳琴戏。其唱腔博采众家之长而又自成一派,嗓音大气宽厚,字正腔圆,表演声情并茂。在三十多年的舞台生涯中,多次获得省级乃至国家级大奖。1995年,主演的大型现代戏《风雨情怀》获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2000年,主演的柳琴小戏《竞选》参加全国地方戏精品会演,获文化部群星奖。为了传承柳琴戏,培养后备人才,积极策划、组织开办了柳琴戏校...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