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15 星期四 农历四月十八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7777)
机构
(4)
政策
(296)
资讯
(8793)
清单
(5305)
资源
(1085)
学术
(1842)
百科
(6)
其他
(446)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唢呐艺术(呜音喇叭)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南漳县 唢呐是阿拉伯语“surna”(祖尔纳)的音译,古称“琐嘹”、“苏尔奈”,在亚、非、欧的多个国家广泛流传,至迟于金元时期传入中国。在中国民间,它还有铜笛、锡笛、梨花、海笛等名称。此外,福建南曲演奏中使用的小唢呐称为“嗳仔”或“南嗳”;莆仙戏伴奏使用的唢呐称为“梅花”或“吹鞭”,较大的一种则称“大笼”或“大海笛”;维吾尔族的全木唢呐称为“苏尔奈”;藏、苗、蒙古、朝鲜等族也各有形制不同的唢呐。 唢呐由哨、芯...
查看更多
唢呐艺术(沮水呜音)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保康县 唢呐是阿拉伯语“surna”(祖尔纳)的音译,古称“琐嘹”、“苏尔奈”,在亚、非、欧的多个国家广泛流传,至迟于金元时期传入中国。在中国民间,它还有铜笛、锡笛、梨花、海笛等名称。此外,福建南曲演奏中使用的小唢呐称为“嗳仔”或“南嗳”;莆仙戏伴奏使用的唢呐称为“梅花”或“吹鞭”,较大的一种则称“大笼”或“大海笛”;维吾尔族的全木唢呐称为“苏尔奈”;藏、苗、蒙古、朝鲜等族也各有形制不同的唢呐。 唢呐由哨、芯...
查看更多
唢呐艺术(永城吹打)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綦江区 唢呐是阿拉伯语“surna”(祖尔纳)的音译,古称“琐嘹”、“苏尔奈”,在亚、非、欧的多个国家广泛流传,至迟于金元时期传入中国。在中国民间,它还有铜笛、锡笛、梨花、海笛等名称。此外,福建南曲演奏中使用的小唢呐称为“嗳仔”或“南嗳”;莆仙戏伴奏使用的唢呐称为“梅花”或“吹鞭”,较大的一种则称“大笼”或“大海笛”;维吾尔族的全木唢呐称为“苏尔奈”;藏、苗、蒙古、朝鲜等族也各有形制不同的唢呐。 唢呐由哨、芯子...
查看更多
唢呐艺术(砀山唢呐)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宿州市 砀山县地处安徽省最北端,与苏、鲁、豫、皖四省七县市接壤。历史上,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曾经横穿境内七百余年,水陆交通畅通,商贾云集,素有九洲通衢之美誉。齐鲁礼乐典仪与梁宋中原文明交汇,形成了厚重的历史和民间传统文化积淀。唢呐艺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并得到了良好的
传承
,是砀山县这片民族传统文化沃土上的一枝艺术奇葩。据考证,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唢呐已在砀山县广泛流传。明代王磬在其《王西楼先生乐府·朝天飞...
查看更多
唢呐艺术(长汀公嫲吹)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长汀县 “长汀公嫲吹”是用“公吹”和“嫲吹”的对奏为主奏,配以二胡、揶胡、三弦、扬琴等弦乐、弹拨乐器和大鼓、小鼓、大钹、小钹、云锣、大锣等打击乐器的合奏形式,流行于闽西长汀县,属于“长汀鼓吹”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据传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有据可查的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其乐器编配主要由一对高低音唢呐组成(筒音相差纯四度),二者对奏,和吹。高音唢呐称“公吹”,其杆身短而细。低音唢呐称“嫲吹”,其杆身长而粗。公吹所奏旋律称为...
查看更多
唢呐艺术(临县大唢呐)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临县大唢呐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吹打音乐,也是山西省临县当地吹打行的主要乐器。它以口传心授的形式在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及其周边一带广为
传承
,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临县位于晋西吕梁西麓,东临离石,西隔黄河与陕北相望,南毗柳林,北倚群山与兴县接缘,境内沟壑纵横,是典型的黄土沟壑区。 临县大唢呐,音量高,穿透力强,音色厚重。它不仅吸纳了陕北大唢呐的粗犷、豪放,音色激亢等特点;还有晋川小唢呐的清秀明快、委婉细腻等鲜明特色,形成了排街则威武雄壮,座场即优雅婉转,喜则爽朗明快...
查看更多
唢呐艺术(灵璧菠林喇叭)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灵璧菠林喇叭流传在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尹集镇菠林村,是已故中国管乐大师周正玉等周氏族人为主的民间乐班创造的唢呐演奏艺术。唢呐,俗称“喇叭”,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和大喜大悲的情绪。该传统由波斯传入,在金、元时代,传到中原地区。周家班自清末创始以来发展至今,历经百余年沧桑。周姓直系有男女老幼乐手共计百余人,外姓徒众上千人,形成庞大的民间音乐族群。 灵璧菠林喇叭自清末形成以来,一直以曲牌丰富、彰显礼仪、盛传不衰而著名...
查看更多
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茂县 羌笛是一种由两根长约15至20厘米、筒孔大小一致的竹管并在一起,用丝线缠绕,管头插着竹簧的民间竖吹乐器。它主要用于独奏,有十余首古老的曲牌,乐曲内容相当广泛,主要是传达羌族人的思念向往之情。 赤布苏、沙坝地区的羌笛是秦汉战乱年间由南迁的羌族人从西部地区带来的。据史料记载,西汉前,羌笛面上有四孔,公元1世纪时由音乐家京房加一高音按孔,成为五孔。东汉马融在《长笛赋》中曾有“近世双笛从羌起”的记述。发展到近代...
查看更多
辽宁鼓乐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 辽宁鼓乐自古以来就十分盛行,曾对东北各地的鼓乐产生过深远影响。辽宁省辽阳市出土的汉魏时期古墓壁画中就有古代的鼓吹演奏图,并且题有“鼓吹演跌欢戏”六字。 辽宁鼓乐早期为笙管乐,明清时期加入了唢呐乐,清代中叶乐队定型并趋于成熟。从曲目上看,它保留了少部分唐宋曲牌,大部分则是元明南北曲和明清曲牌;从结构上看,鼓乐曲体十分严谨,每一类乐曲都有一定的结构模式,板数规定十分严格。特别是其中的汉曲、大牌子曲,有着明显的唐...
查看更多
辽宁鼓乐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 辽宁鼓乐自古以来就十分盛行,曾对东北各地的鼓乐产生过深远影响。辽宁省辽阳市出土的汉魏时期古墓壁画中就有古代的鼓吹演奏图,并且题有“鼓吹演跌欢戏”六字。 辽宁鼓乐早期为笙管乐,明清时期加入了唢呐乐,清代中叶乐队定型并趋于成熟。从曲目上看,它保留了少部分唐宋曲牌,大部分则是元明南北曲和明清曲牌;从结构上看,鼓乐曲体十分严谨,每一类乐曲都有一定的结构模式,板数规定十分严格。特别是其中的汉曲、大牌子曲,有着明显的唐...
查看更多
1
831
832
833
834
835
1778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