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释永信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65年9月生,安徽省颍上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少林功夫代表性传承人。嵩山少林寺方丈。1981年剃度出家,礼嵩山少林寺释行正长老为师。1984年在江西普照寺受具足戒。1999年任嵩山少林寺方丈。对少林功夫采取了抢救性保护措施,于1979年成立了“少林功夫队”,寻访此前流散到社会上的少林功夫传承人,全面梳理僧人传承,扩大少林功夫技艺和文化影响。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曾任全国人大代表。在其主持下,先后恢复、接受和...
查看更多
胡金超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2年11月生,浙江省永康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狮(九狮图)代表性传承人。九狮图第七代传人。自幼就对九狮图情有独钟,掌握完整的舞狮表演技能及九狮图纤绳制作技术。把“七狮图”改进为“九狮图”,由原来扛着走改成底部安装万向轮推着走。对九狮图技艺提升和传承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培养了大批弟子。倡议并组建了永康九狮图首支女子表演队,悉心传授技艺,精心组织培训和演练,使队员们很快掌握了舞狮技巧并能登场表演。
查看更多
陈新发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7年4月生,2018年10月去世,福建省宁德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宁德霍童线狮代表性传承人。霍童线狮表演和制作技师。从小跟随家族长辈学习线狮制作、表演,经多年刻苦习练探索,已熟练掌握相关技艺。表演诙谐轻巧、动静结合、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线狮的体积从最初的小如掌中木偶发展到体大量重,结构由简单变得复杂,制作工艺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完善。带领的霍童线狮队多次获奖。注重霍童线狮表演和制作的传承,培养了不少后继人才,并注重搜集与整理相...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哈萨克族,1963年4月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托勒敖代表性传承人。8岁起学唱托勒敖,系统地掌握了托勒敖表演技能,对传统曲目的继承较为全面,具备独立编演新曲目的能力,创作了多部托勒敖作品。其表演说唱热烈、行腔舒展、弹奏娴熟,具有鲜明的特色。作为哈萨克族托勒敖传承的中坚力量,长期致力于托勒敖的收集整理、人才培养等工作。
查看更多
李蔚琛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1年10月生,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桂林渔鼓代表性传承人。桂林市群众艺术馆馆员。出身于艺术世家,1961年成为专业曲艺演员,是著名艺人王仁和、刘玉瑛等人的弟子。说唱口齿清脱,行腔温婉,台风潇洒,气质高雅,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1982年调入桂林市群众艺术馆民间艺术研究室,进行民间曲艺资料采集,一直致力于桂林渔鼓的学习、研究、整理和传播。近年来,陆续收了彭承红、邓卫东、顾青、张丽英、廖光明等十四名弟子。
查看更多
邹昆山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63年4月生,湖南省祁东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湖南渔鼓代表性传承人。出身于祁东渔鼓世家,父亲邹祖西为祁东渔鼓创始人,二哥邹华山为祁东渔鼓著名艺人。幼时便跟随父亲学习祁东渔鼓唱腔、道白,继承和掌握了原汁原味的传统演唱风格。青年时期曾在祁东县祁剧团专攻小生行当,后随家人下海,专门从事渔鼓演唱。大胆借用不同唱腔,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将文化元素融合在表演中,突出祁东特色,很好地演绎了祁东风情。在演出实践中形成了唱腔圆润醇厚、形象成熟稳重...
查看更多
朱友生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5年6月生,江西省永新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永新小鼓代表性传承人。8岁起跟随永新小鼓第十代传人熊年生、陈高朵学习永新小鼓。作为永新小鼓的第十一代传承人,比较系统地掌握了永新小鼓的表演技能,较为全面地继承了永新小鼓的传统曲目。在广泛搜集、整理、继承和表演传统曲目的同时,编演了大量新曲目,传承效果显著。曾多次参加国家、省、市民间艺术调演的演出。1976年参加文化部组织的全国曲艺调演,获优秀表演奖。
查看更多
籍薇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56年5月生,河北省任丘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梅花大鼓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87年拜梅花大鼓名家花五宝为师,接受全面系统的专业训练。嗓音好,悟性强,对梅花大鼓演唱“悲、媚、脆”的美学风格有着非常扎实的继承。扮相秀丽,台风雍容华贵,演唱含蓄深沉、柔中带刚、醇厚而舒展、富于感染力,不仅熟稔梅花大鼓的大量传统经典曲目,而且善于创新。代表作有《二泉映月》《半屏山》《睡美人》等。在20世纪80年代曾三...
查看更多
杨成兴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78年1月生,山东省微山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端鼓腔代表性传承人。出身于端鼓腔表演世家,1984年开始跟随祖父和父亲学唱端鼓腔,1990年开始参加演出,逐渐成长为端鼓腔领军人物。声音洪亮高亢,唱腔粗犷豪放,韵味醇厚,在端鼓腔表演方面有较高的天赋,能够演出几十台连台大戏。扮演男角粗犷豪放、韵味醇厚;扮演女角秀丽优美、细腻含蓄。表演风格憨厚质朴、刚柔相济。组织成立的端鼓腔庄户剧团常年收徒传艺。
查看更多
区均祥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4年10月生,澳门特别行政区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音说唱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学习粤曲,20世纪80年代开始钻研南音,师承南音瞽师刘就,学习银娇、杜焕等前辈的唱法唱功,结合自己沉稳的声线和演绎方式,将谋生艰难的经历和个人情感注入其中,表现出苍凉沉郁的个人风格。录制过多张南音唱片,如《南音精选》《区均祥地水南音集》等。精于演奏各类曲艺伴奏乐器,改编和创作南音曲词。1995年成立区均祥粤剧曲艺社,坚持教授和推广南音。长期参与院校演出...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