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搜索
地方新闻
1月5日下午,在首届楚雄时装周期间,“非遗传承与发展”全国服装服饰论坛在云南楚雄市举行,多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代表齐聚一堂,以时尚为媒、以论坛为名,聚焦现代产业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发展,共同探讨中华民族服装服饰的传承之策、弘扬之道、时尚之路,以此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海内外服饰互学互鉴互赏,实现美美与共、世界共享。 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及非遗传承人从自己多年深耕的领域出发,共释非遗在文化传承中的重...
查看更多
——以渭南师范学院大学生老腔团为例
论坛
华阴老腔孕育、形成、发展壮大于关中平原东部、西岳华山脚下的华阴市岳庙办双泉村,是陕西较为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华阴老腔早期以皮影戏的演出形式活跃于华阴及其周边,20世纪50年代末,老腔曾被搬上大舞台。自2003年以来,华阴老腔开始逐渐脱离皮影戏的演出形式,从幕后走向台前。 华阴老腔属于板腔体戏曲剧种,唱腔刚直高亢、豪放激昂,伴奏乐器有月琴、二胡、大锣、马锣、惊木、干鼓、梆子、钟铃等。老腔剧本多取材于历史战争,多以历史人物为主要角色,表演艺术...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美好生活·幸福喜嫁》绣品 《春回大地》绣稿 “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这是唐代诗人罗隐对苏绣工艺的赞叹。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苏绣,将“画”与“绣”相结合,以针代笔、以线为墨,以摹绣古代名画为主,着意追求笔情墨趣,富有浓厚的中国画典雅风格,也承载了江南的温婉柔美。2006年,苏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苏绣艺术文献展(1949-201...
查看更多
——首届中国·楚雄时装周小记
专题报道
服饰是写在身上的历史、穿在身上的艺术。这个新年,一场民族文化与现代时尚碰撞交融的“丝路云裳·七彩云南2023民族赛装文化节——首届中国·楚雄时装周”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盛大启幕,以赛装为名、以时尚为媒,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海内外服饰互学互鉴互赏,实现美美与共、世界共享。 楚雄州委副书记、州人民政府州长张文旺介绍,彝族服饰浸润于彝族人“生命、生活、生产”之中,以彝绣技法为基,以赛装比美为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查看更多
论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具有代表性和独特价值的文化现象和表达方式。而旅游作为一种大众生活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和应用场景,激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机和活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对于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牢牢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旅游发展的规律特点,在有效保护的...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在最近举办的2023中国原声民歌节上,河南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黄河号子(黄河船工号子)、信阳民歌广受好评,河南非遗人颇受鼓舞。“多年来,河南致力于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发展,相关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非遗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吕承俊表示,未来将持续做好非遗的挖掘、保护、展示和传播工作,推动非遗融入当代生活、发挥当代功用,焕发新活力、绽放更加迷人的新光彩。 河南是非遗资源大省,截至目前,认定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日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同济大学第十四期“漆艺创新设计”研修班圆满结业。同时,本次非遗研培作品成果展也正式拉开序幕。 本期非遗研培班聚焦漆艺、突出创新、注重设计。20位学员主要来自浙江、江苏、安徽、河北、上海四省一市,涉及徽州漆器髹饰技艺 、金银细工、嘉定竹刻、苏州玉雕、曲阳石雕等众多国家级非遗项目。本期研修班以漆艺为核心,结合木雕、竹刻、玉石雕刻、金属锻制、陶冶烧造等项目跨界融合,并着重在漆艺产品的...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开启2024新年 辞旧迎新之际,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处处人潮涌动,热闹非凡,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内更是人气爆棚、喝彩声连连。以“清新福建·共享非遗怡暖冬”为主题的元旦迎新系列活动正在进行中,一场场展演展示活动掀起了一波波热潮,为公众献上精彩精彩纷呈的新年文化大礼。 元旦期间,非遗博览苑内举办的“福建省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展”“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2024年1月1日,“百龙献瑞迎新年——中国龙文化非遗剪纸精品展”在北京开幕。 展览开幕现场 2024年是农历甲辰青龙年。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标志,是智慧、勇气、力量、富强、吉祥的象征。为此,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在去年上半年就开始策划并联合中国非遗保护中心、北京市东城区文旅局、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东城区文化馆、《扬子晚报》作为指导、主办、承办、协办单位,一起举办“百龙送瑞迎新年——中国龙文化全国非遗剪...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弋阳腔、万载夏布织造技艺、南丰傩舞、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名扬天下,赣南客家文化、湖口青阳腔、文港毛笔、瓷板画绚烂多彩……江西非遗根植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和赣鄱悠久历史。 古老的文化,鲜活的传承。 近年来,江西省文化和旅游系统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扎实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遗传播渠道不断拓展、展示场景不断丰富,产生了“非遗+”的N种打开方式,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在双向奔...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