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14 星期三 农历四月十七 立夏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7777)
机构
(4)
政策
(296)
资讯
(8793)
清单
(5305)
资源
(1085)
学术
(1842)
百科
(6)
其他
(446)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钟石金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3年10月生,广东省紫金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朝戏代表性
传承
人。花朝戏三级导演。1964年考进紫金县花朝戏剧团,随花朝戏第二代传人叶木养学艺三年,掌握了唱、念、做,手眼身步法以及花朝戏独有的穿心手、龙勾脚、扇花、锣花、穿“8”字等表演基本功,有三十多年的花朝戏表演、导演经验。表演技艺全面,功底深厚,唱、念到位,以饰演中老年角色见长;导演手法成熟,经验丰富。曾多次获省、市级优秀演员奖,导演作品《卖杂货》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天下第...
查看更多
淡文珍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1年6月生,陕西省府谷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人台代表性
传承
人。1966年起师从民间艺人丁喜才学习二人台表演艺术,掌握了府谷二人台笛子、四胡、扬琴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技巧,成为二人台演唱的佼佼者。演唱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抑扬顿挫,高亢明亮,韵味独特。2008年培训出两支府谷二人台社区乐队,并协助成立了府谷县黄河民间文化艺术宣传队。同年任新成立的府谷县二人台艺术团乐队队长。应邀参加内蒙古自治区举办的全国二人台民歌大赛,由其伴奏的歌...
查看更多
贾德义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3年9月生,山西省河曲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人台代表性
传承
人。幼时跟随父亲学习二人台“三大件”(笛子、四胡、扬琴),后来跟随当地著名老艺人吕二存喜学习演唱二人台。从五寨师范学校(今忻州师范学院五寨分院)毕业后成为音乐教师,后调入文化系统单位,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熟练掌握二人台的音乐特点、曲式曲调,工作后又转向剧目编创及乐曲设计,创作的《蜜果缘》《二分水地》曾在地区会演中获奖。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采集、整理大量散落在民间的...
查看更多
杜焕荣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54年7月生,山西省河曲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人台代表性
传承
人。14岁时加入村里的“小戏班”,16岁被选进河曲县剧团,先后受到吕桂英、任爱英、韩运德等名师指点,系统地学习歌舞和戏剧表演基本功,逐渐成长为剧团主角。17岁出演《红嫂》,一举成名。唱腔圆润、高亢动人,表演细腻大方,将歌舞与戏剧基本功融为一体,自成风格。代表作品有《打樱桃》《姑嫂挑菜》《寡妇上坟》《探病》《拜大年》《走西口》等。1985年调至河曲县文化馆,专门负责民歌...
查看更多
武利平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60年2月生,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人台代表性
传承
人。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出身于梨园之家,表演幽默、风趣、诙谐,技艺精湛,多次获得各类表演奖。主要代表作有东路二人台剧目《摘花椒》《卖油》《喜上喜》《光棍汉与外来妹》和西路二人台剧目《走西口》。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突破,大胆创新,给传统的二人台艺术注入了时代气息,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1997年被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评为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查看更多
任森奎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2年7月生,2019年7月去世,山西省武乡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秧歌戏(襄武秧歌)代表性
传承
人。从小爱好戏曲艺术,先在农村业余剧团演出,拜郭小俊、郗扎根为师学演丑角,刻苦钻研。17岁参加县剧团,凭借良好的艺术天赋和勤奋好学,表演艺术水平不断提升,在晋东地区数十个剧团的丑角演员中成为名角。演技独特,风趣幽默,曾在《王贵与李香香》中扮演匪连长,《嫁妻》中扮演老赌棍,《卷席筒》中扮演仓娃,代表作品有《戏中书》《河灯会》《富家营》《盘...
查看更多
白美云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63年11月生,山西省太谷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秧歌戏(祁太秧歌)代表性
传承
人。18岁考入太谷秧歌剧团,攻小生、花旦,师从王效端(艺名香蛮旦)、石翠玲(晋剧著名刀马旦演员刘芝兰弟子),出演过《凤冠梦》《乱点鸳鸯谱》《算账》《唤小姨》《奶娃娃》《割青菜》《回家》等,深受观众喜爱。1990年获山西省戏曲调演一等奖,2004年获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银奖,2009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逛太谷·看秧歌》节目的录制。代表剧目有...
查看更多
苗根生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22年9月生,2012年2月去世,山西省祁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秧歌戏(祁太秧歌)代表性
传承
人。30岁开始学艺,跟随南社村秧歌艺人吕达学习,艺名“松树树”。凭借自己深切的农村生活体验和对“怎么唱更好听”的朴素追求,从吕达处将谷峦村向不外传的民间小戏《锄田》全部继承并有所发展,达到他人难以企及的艺术境界。短短十几年间,通过勤学苦练、刻苦钻研,让《锄田》红遍山西中部三府七县,以至于“松树树”在世时,无人敢翻唱《锄田》,旧时祁太一带民...
查看更多
张润来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2年10月生,山西省繁峙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秧歌戏(繁峙秧歌戏)代表性
传承
人。幼年经常参与民间社火表演,对秧歌戏产生浓厚的兴趣。17岁跟随杨琏、王维邦、郭守成等民间老艺人学习秧歌戏,主攻小生,后来改胡子生、老生,艺名“二蛋蛋”。唱腔刚健浑厚、气势磅礴,在继承传统秧歌演唱技巧的基础上,还大胆地将其他剧种的精华曲调运用到繁峙秧歌的音乐和唱腔中,自成流派,深受忻州和雁北地区秧歌戏迷追捧。代表作品有《九件衣》《夜宿花亭》等。1956...
查看更多
张福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1年2月生,山西省朔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秧歌戏(朔州秧歌)代表性
传承
人。出身于秧歌世家,自幼习艺,基本功扎实,受其祖父张汉、父亲张元业精心传授,对秧歌艺术有较全面的掌握。扮相优美,戏路较宽,表演细腻,做功扎实,且擅长反串表演,在甩发、水袖、髯口、翎翅、手帕功夫的应用上更有独到之处。代表作品有《泥窑》《血手印》《看庄园》等。在长期实践中继承了前辈艺术的精华,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吸收一些小调、山歌来丰富唱腔、塑造人物,还在乐器运用上...
查看更多
1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778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