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22   星期二   农历六月廿八   
搜索
专题报道
有将近800年历史的福建莆仙戏,最近迎来了一件大事———时隔半个多世纪,濒危传统大戏《目连救母》重现舞台,连演三晚,100多个角色将莆仙戏独有的“傀儡介”等技艺充分展示。这不仅在福建当地的戏迷圈引发热烈反响,就连京沪等地的年轻人也专程飞往莆田一睹为快。 《目连救母》被称为“莆仙戏之母”,对剧种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该戏的重新亮相,则得益于近年来地方戏曲的生存环境不断好转。事实上,政策扶持与市场回暖,让不少地方戏重新焕发了创作和演出的活力———评剧 《红高粱...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日前,安徽省启动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第二批抢救性记录工作,由安徽省非遗保护中心组建了抢救性记录工作组和专家组,制定了工作方案,记录拍摄工作已全部展开。    传承人是非遗的重要承载者,是非遗活态传承的关键。2015年,安徽省选定10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作为首批抢救性记录对象,于2016年集中开展了拍摄记录工作,形成了文献片、综述片、视频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资料等丰富扎实的工作卷宗,并将工作卷宗统一报送至文化部审查。2016年,安徽省又按文化...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多名绣工赶制巨幅绣画《夏日海风》广绣中的实用绣    广绣,指以广东广州为中心、广府地区的刺绣,与苏绣、蜀绣、湘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2006年,广绣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且被作为粤绣的一种,归类于民间美术类遗产。从名扬海外的盛销产品,到沾染历史风尘的民间遗产,广绣几经沉浮起落。在全社会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今天,广绣这条复兴之路还要走多远?    “中国给西方的礼物”    关于广绣,据文献可考,始于唐代,据唐人苏鹗的《杜阳杂编》记载,唐永贞元年...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图1 身着盛装的苗族姑娘(摄影:张建林)图2 身着盛装的苗族姑娘(摄影:雷安平)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历史悠久,先后经历了从原始装饰品到岩石贝壳装饰品、从植物花卉饰品到金银饰品的演进历程,传承延续下来,才有了模式和形态基本定型的银饰,其品种式样至今还在不断地翻新,由此形成的饰品链条成为苗族社会演进的象征之一。贵州省雷山县、黄平县、剑河县、台江县和湖南省凤凰县五个地区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3 苗族银饰(摄影:雷安平)银饰作为苗族最喜爱...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那么,你知道沿用了2000年的二十四节气其实与西方的公历相对应,而不是农历吗?你知道节气为什么有二十四个吗?你知道二十四节气并不是二十四个节气,而是十二个节与十二个气吗?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右)和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图为患有眼疾的“射箭提阳戏”第12代传人李大富向记者展示道具。(摄影:高志农)8月10日,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射箭乡龙江村三组62岁的李大富站在家门前,拿着提阳戏道具药王孙思邈的木制面具,仔细地擦拭着,66岁的刘成元则仔细查看将刚晒过的件件演出服装,叠好,放进道具箱……李大富与刘成元是“提阳戏”的留守老人,他俩每天一有空就拿出道具演练。“本来就只有16个人可以上台的,现在就我们两个人在家,其他的14个人都在外面打工。真怕提阳戏在自己手里失传啊!”李大富惆帐...
查看更多
人物
杨华珍立秋刚过,北京还是暑热难耐。前门大街上,暑期旅行团队来来往往,熙熙攘攘。闹中有静,一家艺术中心格外引人注意。门口还有两位来自西藏的僧人,虔诚安静地拿着针绣着唐卡。“蜀地藏羌,钟灵毓秀——杨华珍作品展”正在这家艺术中心展出。杨华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IOV中国)会员,阿坝州藏族传统编织、挑花刺绣协会会长。这么多耀目的头衔。在采访杨华珍之前,记者脑中曾经...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12日,京剧表演艺术家赵葆秀、叶金援收徒仪式在北京举行。赵葆秀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传承是京剧界的一个优良传统,“老师、戏校是优秀演员的始发站,这次我的四位弟子里有两位是教师,京剧需要人才、在等待人才,我希望我们共同担负起这个责任”。叶金援也称“我们有责任也有这个义务,为京剧事业以及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培养接班人”。本次收徒仪式上,赵葆秀、叶金援携弟子们与前来祝贺的嘉宾合影。(摄影:韩凯)赵葆秀,1959年进入北京戏曲学校,师从孙甫亭等。1987年,她获得中...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由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主办,中国戏曲学院承办的“第六届艺术院校京剧专业中青年教师高级进修班暨第五届艺术院校京剧专业中青年教师教学交流展示”于8月10日至20日在中国戏曲学院举办。来自全国13所艺术院校和新疆、宁夏等地区基层京剧院团共计120多名学员,将向叶少兰、叶蓬、杨乃彭等10多位不同行当的表演艺术家学习《杀四门》《蜈蚣岭》《杜鹃山》等京剧经典剧目。    据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理事长王玉珍介绍,有针对性地对艺术院校京剧专业中青年教师进行培训,是中国...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原标题:中宣部等四部门合力推进戏曲进校园:大中小学生每年免费欣赏1场优秀戏曲演出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戏曲传承发展,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日前出台《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  意见明确,2017年,在试点基础上,有条件的省区市大中小学以及中央部委所属高校争取实现所有学生免费欣赏1场优秀戏曲演出。2018年,戏曲进校园活动蓬勃开展,戏曲教育丰富多样,争取实现全国所有大中小学每个学生每年免费欣赏1场优秀戏曲演出。202...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