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2   星期一   农历四月十五   立夏 立夏
搜索
要闻
“非遗半月报”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在2018年推出的资讯类新专题。在这里,您可以通过1分钟阅读,快速了解半月来国内外有关非遗保护的重要新闻事件。最新非遗动态,我们为您梳理。 第57期:2020年11月16日—29日 ▲ 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座谈会在山西太原召开 ▲ 非洲国家非遗保护和旅游融合发展研修班在北京举办 ▲ 表演艺术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后继人才培养经验交...
查看更多
要闻
11月29日,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承办的2020年全国文艺业务骨干系列培训班次“全国基层干部文物保护和非遗传承线上研修班”在全国文化和旅游干部网络学院线上开班,74位来自全国重点县(区)从事文物保护和非遗传承的基层管理干部及优秀业务骨干参加此次为期7天的学习培训。 文化和旅游部人事司会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和国家文物局人事司联合举办本期培训,培训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
查看更多
保护措施
2020.11.30
保护
图1 东源村中国木活字印刷展示馆(来源:瑞安发布) 图2、3 活字印刷技术印制的《孙子兵法》 图4 参加《非遗公开课:再现木活字印刷》节目录制 该遗产项目作为古老的印刷术,被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并顺应社会需求而不断实践、传承和发展。目前,主要应用于宗谱(又名家谱、族谱)的编修制作、古籍印刷,也开始应用于生产具有创新性的手工艺品和...
查看更多
要闻
11月26日,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座谈会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胡和平,山西省委副书记、省长林武出席会议并讲话。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群,山西省副省长张复明,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新潮,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牛玉国出席会议。 胡和平强调,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精神,增强做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
查看更多
资讯
古村墨香悠然,活字光影流转 2020年11月28日、29日,“中国活字印刷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履约实践十周年系列活动在瑞安举行。 此次活动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温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印刷博物馆主办;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瑞安市人民政府承办;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瑞安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瑞安市平阳坑镇人民政府共同执行。 浙江省...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古村墨香悠然,活字光影流转 11月28日、29日,“中国活字印刷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履约实践十周年系列活动在瑞安举行。 此次活动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温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印刷博物馆主办;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瑞安市人民政府承办;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瑞安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瑞安市平阳坑镇人民政府共同执行。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发展现代化带来的种种挑战,首先需要强调的是继承和保护,包括抢救那些濒危曲种并促使其复苏,其次才能去谈创新和发展,包括开发和利用。如果不持续不断地进行新节目的创演积累,曲艺就无法活态传承,更不能正常发展。我们对于曲艺的科学传承和有效保护,便只能立足现实,着眼创演。下大力气完善曲艺的自身业态,提升现有从业者的创演水平,通过实践层面的节目创演活动,积极开展对于曲艺的传承保护工作,才是现实而又切合的举措。于继承...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近日,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记录团队赴北京皮影剧团、天桥艺术大厦,开展北京皮影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路宝刚的口述片、项目实践片与传承教学片拍摄。 皮影戏据传自明代中叶进入北京,清同治年间发展为东、西两派。路氏皮影始创于清代中叶,承西派风格,在长期演艺实践中广泛吸收北京地区盛演的戏曲、曲艺的声腔、造型、表演等艺术手法,并在人偶制作上不断追求工艺水平的提升,逐渐形成不同于其他地区皮影戏的艺术特色。北京皮影戏代表性剧目俗称“京八本...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北纬28度的神秘地带,5亿年自然之力的神工滋养,放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奇山异水,应接不暇。瑰丽的自然风光孕育其独特的地域风情,湘楚遗风与民族文化的千年碰撞与融合,造就出神秘而厚重的湘西非遗瑰宝。 3200余项非遗资源中,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26项,省级8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3人,省级93人。尽管坐拥丰富的文化资源,可在2013年前,很多地方还是端着“金饭碗”吃不饱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湘西非遗文化...
查看更多
——泉州提线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报告
专题报道
中国的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产生于2000多年前的汉代。早在一千年前的唐末五代,即在泉州及周边地区流行,是中国不间断传承时间最长的木偶戏品种,至今保存数百出传统剧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特剧种音乐“傀儡调”,并传承一整套“压脚鼓”等特色乐器的独特演奏技法。同时也形成了一整套精湛规范的操线表演技艺和独具特色的木偶头像雕刻及木偶造型制作工艺,因而成为中国提线木偶戏艺术的珍稀范本和不争代表。2006年,泉州提线木偶戏被国务院列...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