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搜索
洪泽湖渔鼓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洪泽湖渔鼓,也称“打端鼓”“端鼓舞”,是早期洪泽湖湖区神汉为渔民烧大纸还愿或神坛祭祀时进行的说唱与舞蹈相结合的一种舞蹈表现形式,在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及沿湖有关乡镇、村和淮安市洪泽县等地广泛流布,山东省微山湖湖区也有演唱“端鼓腔”的习俗。 洪泽湖渔鼓演出多在湖面进行,并连两只大船作为舞台,观众坐在自己的船上围观。神坛(舞台)背景布上悬挂着各种神像和装饰有刻纸的图案。陆地演出还要在旗杆上挂神幡。表演时,有严格的“开坛”“展鼓”“拜坛”“祭神”程序,随后的演出...
查看更多
洪泽湖渔鼓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洪泽湖渔鼓是洪泽湖湖区渔民在长期水上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以敬神、娱人为内容,以祭祀活动为载体的传统舞蹈表现形式,主要流布于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现淮安市洪泽区)、宿迁市泗洪县等地,并流传到洪泽湖周边地区甚至山东省微山湖区域。 洪泽湖湖区历史上水患严重,渔民祭祀活动普遍存在。。至清末有千人以上从事渔鼓表演,并从单一的祭祀请神发展成为逢年过节、家族活动必不可少的娱乐形式,后又融入渔民生产生活动作和苏皖一带的肘鼓子和快板说唱,形成今天的洪泽湖渔鼓,兼有陆地表演和船上...
查看更多
博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博舞是蒙古族博在行博的过程中所跳的影响神灵、旨在祈福和去灾颂神的祭祀舞蹈,主要流布于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居住区。 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流传的蒙古族行博具有悠久的历史。《蒙鞑备录》载“其俗最敬天地,第事必称天,闻雷声则恐惧,不孜行师,曰:天叫也”。《元史》载“元兴朔漠,代有拜天之礼”。相关祭祀活动由博主持,以供品祭天。 博舞以口传形式传承,至今仍是查干湖冬捕、蒙古族民俗节、那达慕大会等活动中重要的民间舞蹈艺术类节目。博舞一般由感动神灵...
查看更多
左权小花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左权小花戏是覆盖山西省左权县全境,辐射周边的和顺县、榆社县、武乡县、黎城县等地的地方民间传统舞蹈,旧时称“社火”,集民歌、舞蹈和戏剧为一体,以歌抒情、以舞传神、以戏表意。 山西省左权县古称“阳邑”“辽河”“辽州”“辽山”“辽县”。据《辽州志》记载,每逢元宵佳节,街巷门首均张灯垒火,村中男女在“社火”前导下集队而行,名曰“走百病”,有消灾祈福之意。明末清初,一些村寨的“社火”已有20余个传统节目,角色分为生、旦、丑,着戏装,主要道具是彩扇、彩绸等。抗战开始时...
查看更多
巴当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岷县      巴当舞古称“播鼗武”,源于古羌人的“祭山会”,是流行于甘肃省岷县中寨镇的一种祭山神的传统舞蹈。过去,生活在岷县北路片的中寨、维新等村社的农民每逢正月都要跳巴当舞进行祭山神活动,以歌舞的形式祈求山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巴当舞主要由3个段落组成:1.安场。本村男子在“春巴”的主持下,手摇长柄“巴当鼓”,列队歌舞,共有9段唱词,配合9种舞步;2.敬山神。这是巴当舞中最主要的部分,在这一段落中,由“春巴...
查看更多
跳花棚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化州市      跳花棚俗称“跳棚”,流传于广东省化州市官桥镇长尾公、卷塘尾等村,是民间“傩祭”活动中的舞蹈。   相传,跳花棚从明朝末年起在化州代代传承,一直延续至今。   每当秋收后,村民便在草坪、土地庙或祖庙前搭棚准备傩祭。在举行跳棚傩祭活动前4天,在傩舞老艺人的带领、指导下,先在村中挑选16周岁以上的男子集中教练吟唱和舞蹈。   正日子那天,焚香供拜、接神安座后,再开棚门表演傩舞。届时,由村老发出号令,锣鼓...
查看更多
南县地花鼓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南县      南县位于湖南省北隅,湘鄂两省边界,县域内河渠交错,湖塘密布,正是这水乡泽国的风韵,构成了民间民俗文化生长和传承的独特的地理环境。独特的民间舞蹈—地花鼓,就是在这片土地上衍生出来的。   南县地花鼓起源于清代嘉庆三年(1796),它是在民间山歌、小调和劳动号子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以其朴实粗犷的动作、明快高亢的音乐、活泼自如的表演、浓郁的生活气息、独特的艺术风格,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南县地花鼓有对子地花鼓、竹马...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赛乃姆是新疆维吾尔族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和田赛乃姆发源并流传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于田县位于新疆西南部,昆仑山脉北麓,与西藏自治区交界。自古以来,作为古代绿洲丝绸之路南道重镇的于田,在多种文化影响下,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 赛乃姆是广泛存在于新疆维吾尔族民间,较多地继承了古代西域乐舞的遗风,是维吾尔族各类舞蹈形成的基本形态。唐代杜佑在《通典》第一四二卷中叙述西域乐舞中记载“或踊或跃,乍动乍息,跷脚弹指,撼头弄目,情发于中,不能自止”。在...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且末县      且末赛乃姆主要流传于新疆且末县的琼库勒乡、英吾斯塘乡、巴格艾日克乡、阿热勒乡、且末镇等地。   且末赛乃姆的主要特点是以自娱性舞蹈为主。除无节拍的两个木凯迪曼(散板序曲)和趣秀尔盖(尾声)以外,其他乐曲始终配合舞蹈,节奏平稳,由慢转快,旋律优美;伴奏乐器有弹拨尔、都塔尔、艾捷克、达普(手鼓)、库修克、萨帕依等。舞蹈时以手鼓来控制节奏和速度。   且末赛乃姆舞蹈的表演形式较为自由,无论在室内还...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莎车县      赛乃姆是维吾尔族最普遍的一种民间舞蹈,广泛流传于天山南北的城镇乡村。它是维吾尔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维吾尔人每逢喜庆佳节、婚礼仪式、亲友欢聚都要举行麦西来甫晚会并在晚会上热情地跳起赛乃姆以表庆祝。赛乃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主要发源于从事农业生活、民族聚居、文化极为发达的南疆各绿洲。从16世纪开始,在音乐大师克迪尔罕、雅尔坎迪、阿曼尼落罕(乃菲丝)等人的引导下,经过众多民间乐师的挖掘、收集和整...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