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23 星期五 农历四月廿六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7797)
机构
(4)
政策
(296)
资讯
(8803)
清单
(5305)
资源
(1090)
学术
(1846)
百科
(6)
其他
(447)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遮帕麻和遮咪麻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梁河县 阿昌族的长篇诗体创世神话《遮帕麻和遮咪麻》主要流传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阿昌族群众中,以唱诗和口头白话两种形式
传承
至今。 阿昌族人口有三万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九保、曩宋和陇川县户撒三个阿昌族乡。在阿昌族宗教及民俗活动中,要念诵全部的《遮帕麻和遮咪麻》。普通百姓在建房、迎候亲戚、娶亲迎候媒人时,要边歌边舞跳窝罗。开头的唱词为盘家谱,首先唱颂阿昌族的始祖遮帕麻和遮咪麻创造了人类,使...
查看更多
布洛陀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 布洛陀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布洛陀》是壮族的长篇诗体创世神话,主要记述布洛陀开天辟地、创造人类的丰功伟绩,自古以来以口头方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一带
传承
。大约从明代起,在口头传唱的同时,也以古壮字书写的形式保存下来,其中有一部分变成壮族民间麽教的经文。 《布洛陀》的内容包括布洛陀创造天地、造人、造万物、造土皇帝、造文字历书和造伦理道德六个方面,反映了人类...
查看更多
苗族古歌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台江县 苗族分布在我国西南数省区。按方言划分,大致可分为湘西方言区、黔东方言区、川滇黔方言区。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一带是全国苗族最大的聚居区,大致包括凯里、剑河、黄平、台江、雷山、丹寨、施秉、黄平、镇远、三穗,以及广西三江和湖南靖县等地。在此广大苗族聚居区普遍流传着一种以创世为主体内容的诗体神话,俗称“古歌”或“古歌古词”。 苗族古歌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
查看更多
苗族古歌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黄平县 苗族分布在我国西南数省区。按方言划分,大致可分为湘西方言区、黔东方言区、川滇黔方言区。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一带是全国苗族最大的聚居区,大致包括凯里、剑河、黄平、台江、雷山、丹寨、施秉、黄平、镇远、三穗,以及广西三江和湖南靖县等地。在此广大苗族聚居区普遍流传着一种以创世为主体内容的诗体神话,俗称“古歌”或“古歌古词”。 苗族古歌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
查看更多
保护文化生态 建设美好家园——湖南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观察
2018.12.14
专题报道
常德市澧县大堰垱镇茶馆里正在进行鼓书表演。 谢兴贵 摄 日前,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湖南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名单,怀化市侗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常德市鼓书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郴州市临武县戏曲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入选。 通过深入采访,笔者了解到,上述三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历经多年的社会发展沉淀,分别形成了多彩的民族文化、灿烂的曲艺文化、源远流长的戏剧文化,千百年来,这些文化与当地百姓生活水乳交融,并在一定时期内维持着...
查看更多
让老字号焕发新活力
2018.12.14
论坛
北京市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推动北京老字号
传承
发展的意见》,提出实施老字号固本强基、文化弘扬、品牌保护、创新发展、改革增效五大工程,5年内,将认定100名北京老字号工匠,经营规模超过10亿元的老字号企业达到20家以上。 老字号作为数百年商业和手工业竞争中留下的极品,是活化的历史,是展现中国元素、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但在现代经济,尤其是以电商为代表的新消费模式的潮流下,老字号的发展也遇到了一些瓶颈。有关资料显示,目前经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共...
查看更多
绵竹年画的非遗
传承
与发展现状
2018.12.14
调研
绵竹年画又称绵竹木版年画,以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绵竹市而得名,是具有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也是巴蜀人们日常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齐名,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素有“四川三宝”、“绵竹三绝”之美誉。它起源于北宋,兴于明代,清嘉庆年间最为兴盛,民国时期开始走下坡路,逐渐没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恢复生产,文革时期又逐渐停产。80 年代,在国家政策鼓励下恢复生产,国家拨款在绵竹筹建了“作品...
查看更多
“传统工艺振兴项目”再次亮相“文化产业学院奖”
2018.12.14
相关资讯
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出发掘和运用传统工艺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培育中国工匠和知名品牌,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 “文化产业学院奖”举办三年来,第二次推出了年度“传统工艺振兴项目”。这一奖项为何而设? “传统工艺振兴项目”评审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教授杨红分析说,“传统工艺振兴项目”聚焦了一批通过创造性转化焕发传统工艺...
查看更多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项兆伦参观指导2018北京国际设计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主题设计展
2018.12.14
相关资讯
9月23日上午,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项兆伦来到在北京全国农展馆举办的2018北京国际设计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主题设计展参观指导,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司长陈通,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歌华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李丹阳等陪同参观。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策划总监、中国传统工艺振兴主题设计展总策展人曾辉导览并介绍展览总体情况。 项兆伦副部长在北京国际设计周主论坛发表主旨演讲之后,专程来到农展馆参观设计周设计博览会...
查看更多
传统工艺工作站让传统工艺获得新生 助力乡村振兴
2018.12.14
相关资讯
“我从没有像现在这样生活得有力量”——这是新疆哈密普通绣娘阿孜古丽的感言。传统工艺工作站,随着中国传统工艺振兴的步伐,正让文化的力量注入到城市、乡村,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壮大。 为探索振兴传统工艺的有效措施,2016年3月起,文化部陆续支持相关企业、高校和机构等在传统工艺聚集地设立了10个传统工艺工作站,涉及刺绣、木雕、漆艺、金属锻制、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等多个门类。两年来,传统工艺工作站的建站模式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既帮助当地提高传统...
查看更多
1
982
983
984
985
986
1780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