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9-15 星期一 农历七月廿四 白露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7489)
机构
(2)
政策
(222)
资讯
(4809)
清单
(441)
资源
(571)
学术
(1304)
百科
(0)
其他
(140)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温情与崇高:端午节俗的当代意义
2019.06.06
论坛
中国是具有悠久文明的国度,凸显时间文明的是天时与人时合一的节日体系,四时有序,八节成列。春有元正、元宵、清明,夏有端午,秋有七夕、中秋、重阳,冬有除夕,这八大节日是中国许多地区共享的传统节日。端午是夏季唯一大节,在2009年与羌年一道,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端午节,在当代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重大意义。 充满人伦关怀的节日 端午是仲夏时节的节日。它起源于人们对湿热时节的禁忌,但我们的先民很...
查看更多
书讯:《掇珍集》讲述传统手工艺与文人生活雅趣
2019.06.05
论坛
5月25日,由人民出版社主办的“文心·匠心——赵普新著《掇珍集》发布会”在北京东亿美术馆举行。 该书作者赵普作为主持人,一直关注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创新。《掇珍集》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手工艺和文人生活雅趣的文言文小品图文集,也是对匠人、匠心的礼赞。书中的近百幅精美手工艺作品彩图,展现了当今中国匠人的眼界和水准。 据介绍,该书有两大特色,一是由西方学者进行了英文翻译,向世界讲述中国当代美学故事和传统非遗技艺;二是由赵普诵读全文,读者...
查看更多
民间文化遗产资源转换的亚洲经验
2019.05.27
论坛
“亚洲经验”( Asian Experiences) 一词最早来自经济领域,主要指上世纪 80 年代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快速发展的经验,以及后来中国经济崛起的奇迹。由于发展阶段、先天禀赋、文化历史的差异,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和问题解决方式往往有自身特点。文化发展,更有内在的复杂性,从亚洲自身的文化现实和视角出发,考察当前生态和语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基本经验,并探讨内在的架构和基本模式,具有现实意义。 亚洲国家历史文化资源丰厚...
查看更多
何以“原生态”?——对全球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反思
2019.05.27
论坛
摘要:对应于中文语境“原生态”一词的“本真性”(authenticity)早在2011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决议规定禁用或慎用。而在中国音乐界,“原生态”仍被作为代表着非遗保护方向的标准词汇广泛使用。“原生态民歌”从“民歌”到“唱法”在一定意义上经历了一个被建构的过程,更经历了语境化、去语境化与再语境化的过程。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方立场的不同步,造成“原生态民歌”登上大众传媒后,歌手与学者在诉求上亦存在根本差异。我们有必要对“原生态”现象及...
查看更多
侗戏——柔性的力量
2019.05.23
论坛
摘要:侗戏是清嘉庆至道光年间处于弱势的侗族文化主动接受并学习汉文化的产物。从汉戏到侗戏实质上是一个本土化民族化的过程,其间侗族柔性的民族性格和以柔为美的审美取向起着主导作用。从表象看,侗族不过是接受一种艺术形式,但它对侗族文化的发展却有着发人深省的深远意义。在它柔弱的形态里蕴涵坚守自我民族文化根基、促进自我民族文化发展、展示侗族人直面强势文化冲击、善于吸收先进文化并结合本民族文化创造发展的内在力量。 作者简介:周帆,遵义师范学院教授;黄守...
查看更多
民俗传统与乡村振兴
2019.05.17
论坛
【提要】民俗传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民俗传统包含生态、生计、社会、信仰与道德伦理及村落文艺等五大类型。村落民俗传统助力乡村振兴有七大途径:利用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重建乡村精神传统;运用乡规民约之乡村自治传统,实现乡村德治、法治、自治的三治合一;传扬乡贤文化,发挥乡贤与民间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带动和组织作用;以村落节庆、人生仪式传统,增强乡村人际互动,传承与增进乡风文明;以村落口头传统、乡土表演艺术,讲好村落故事;从传统村落与环境协调的生态利用经验...
查看更多
全民参与非遗记录工程的加拿大经验
2019.05.15
论坛
摘要: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成为非遗传承发展工程的重要任务,以非遗为对象的记录、保存和传播已成为非遗保护的一个重点。2017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简称“非遗记录工程”)全面启动。与此同时,号召社会广泛参与这项基础性保护举措,有利于及时、完整地保存当代仍旧活态存在的非遗项目及其环境,也有利于形成全民参与保护传承的良好氛围。本文通过对加拿大非遗数字化相关指南的译介和分析,探讨全民参与非遗记录工程的可能性及可供参考的措...
查看更多
吕品田:手工,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振兴手工与城市可持续性发展
2019.05.14
论坛
4月19日下午,山东潍坊,《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可持续性发展高峰论坛》 主旨演讲人:吕品田,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研究员文学博士,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协理事及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协理事;曾供职轻工业部工艺美术总公司;曾任《美术观察》主编、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手工艺和民间美术研究,致力国家非...
查看更多
书讯:《工艺当随时代:传统工艺振兴案例研究》
2019.05.09
论坛
2019年4月,陈岸瑛编著的《工艺当随时代:传统工艺振兴案例研究》一书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支持,是“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传统工艺振兴案例汇编丛书”中最先出版的一部。 《工艺当随时代——传统工艺振兴案例研究》,陈岸瑛编著,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年4月/封面作品为田静“承瑜”系列建水紫陶茶具套装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是在新的时代形势下、为适应新的时代...
查看更多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生产性保护路径研究
2019.05.07
论坛
摘要:本研究从民俗文化的视域出发,基于节日整体依存的载体(文化生态)、节日内容的表现客体(节日习俗)、节日活动的行为主体(民俗大众)和节日运作的组织介体(各社会机构)四个维度构建了节日民俗系统,深入分析了我国传统节日生存困境的根源。同时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视角,构建了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系统,分别从节日传承与保护的识别系统与实体系统出发,根据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具体提出了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路径策略...
查看更多
1
47
48
49
50
51
131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