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26   星期一   农历四月廿九   
搜索
专题报道
传世名琴逾越千年,重现旷古遗音,这是古琴的幸事,也是听者的“耳福”。 近日,第九届“良辰美景·非遗演出季”上,一场名为“枯木龙吟·让古琴醒来”的传世名琴专场音乐会,在北京恭王府大戏楼上演。 图1 枯木龙吟 五张名琴,唐琴“枯木龙吟”,宋琴“鸣凤”,元末明初琴“真趣”,明琴“小递钟”和蕉叶式无名琴,在五位琴家——林晨、戴晓莲、黄梅、杨春薇、巫娜的十指之下,首度面向公众奏响。 中国昆剧古琴研...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编者按: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拥有颇引以为傲的伟大表演艺术,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人有歌剧,俄罗斯人有芭蕾,英国人有莎士比亚戏剧……这些高雅的艺术形式深深熔铸着一个民族的审美品格和精神内核。 中国人何以媲美? 昆曲。 6月8日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在32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项目中,昆曲乃中国第一项。 这是一门怎样的艺术? 白先勇先生曾经概括:“昆...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6月8日至10日,由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主办,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红河州蒙自市人民政府、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昆明市官渡区人民政府承办,以“非遗保护·中国实践”为主题的云南省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在主会场红河州蒙自市,分会场官渡古镇、云南大学及全省各地精彩举办。6月8日晚8:00,随着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文物局...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6月6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桂林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西主场城市活动在桂林市举办。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甘霖,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唐正柱,桂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韦凤云,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代表,自治区传统工艺工作站的专家学者等出席开幕式并参加相关活动。 活动开幕式在桂林市逍遥楼广场举行。来自桂林市、崇左市、防城港等市的相关单位,进行了桂林渔鼓、壮族天琴艺术、京族独弦琴艺术...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宝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承载着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蕴含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根”与“魂”。 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本报发表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同志2002年为《福州古厝》一书所写的序言。这篇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文章,生动阐述了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的重要性,鲜明提出了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刻论断,对于我们今天做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
查看更多
要闻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谭俊荣,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薛晓峰,文化和旅游部港澳台办公室巡视员满宏卫,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副局长梁惠敏,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叶菁出席开幕式 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周年,2019年“根与魂——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于6月11日在澳门市政署大楼正式开幕。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谭俊荣,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薛晓峰...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开幕式现场 非遗影像展入围作品《红事》海报 非遗影像展入围作品《克智少年——吉则尔曲》海报 作为承载民族文化的基因之一,非遗很古老;作为载体多端、形式多样、内容多元的现代媒体技术,影像很时髦。非遗与影像的相逢,在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了新的表现形式和表达空间的同时,也成为学者关注文化保护传承与创造创新的交叉学科领域。如何用镜头记录...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在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系列活动上,北京京剧院表演《三岔口》选段(摄影:陈曦) 在第五届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上,国家级非遗项目木版水印技艺展示 在第五届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上,国家级非遗项目北京雕梁制作技艺引人关注 第十一届北京端午文化节上舞龙表演 在第九届智化寺音乐文化节上,展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智化寺京音乐...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一部影片记录了传承人艺术人生最后的时光,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当前非遗影像记录的迫在眉睫!”作为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 中国实践”学术论坛发言嘉宾,楼坚讲述了在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中印象最深的一次经历。 “2017年钱江视频在拍摄湖剧传承人许丽娟老人的后期剪辑过程中,得知她过世的消息,让我们很受打击。我们记录了许老先生艺术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同时,也记录了湖剧这一传统剧目的珍贵影像资料。”楼坚在浙江钱江频道工作多年...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主会场活动现场展示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摄影:姜晓丹)   近年来,我国各地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设计巧妙结合,一系列文化创意产品不断涌现,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潮品”。这既拉近了文物和公众的距离,让传承千百年的文化遗产逐渐“活起来”“火起来”,也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消费升级,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下简称“遗...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