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16   星期三   农历六月廿二   
搜索
其他新闻
你见过这些传承了千百年的民间艺术吗(二十)   广西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广西三江县最出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三国时期,侗族先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逐渐形成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三将侗族木质建筑以风雨桥、鼓楼为代表,不仅造型美观,而工艺堪称一绝。整座建筑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连枋不用一颗铁打,全以榫卯连接,结构牢固,结...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台籍代表:建议两岸联手为中文繁体字“申遗”        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台籍代表建议,研究两岸携手就中文繁体字共同做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加强大陆的中文繁体字教育,使两岸中华儿女共同维护中华文化遗产。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北京市委常务副主席陈军代表说,近日台湾民间组织“中文数字化技术推展基金会”已经开始申报中文繁体字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台湾方面认为,此项活动并非要以中文繁体字取代中文简体字,而是“繁简并存”,维护中华文化遗产...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新疆人大代表呼吁保护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   维吾尔族喀喇昆仑山区歌舞、塔吉克族鹰舞、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维吾尔族模戳印花布技艺、维吾尔族乐器制作技艺、维吾尔族传统织布技艺……这些都是喀什地区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疆人民共同的宝贵文化财富,然而现在这些财富在悄然流失。  “资源流失严重,传承机制日益遭到破坏,许多传承技艺濒临灭绝,后继乏人。”3月9日日,全国人大代表、喀什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艾克拜尔·吾甫尔用...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西藏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绩显著     2008年,西藏各级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门把继承和弘扬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使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工作手段,加大保护力度,使西藏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保护和弘扬。    2008年,西藏三大文物保护维修工程稳步推进,全年复工项目8个,完成投资1684万元,累计开工子项目156个,完成150个,完成投资2.8亿余元。“十一五”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正式启动,已到位投资1.61亿余...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政协委员建议"雷锋精神"申遗 文化部:不符合要求     “雷锋精神”建议申遗   委员刘江龙表示“雷锋精神”从自觉自愿行为退化成充满形式的纪念行为  为了避免“雷锋精神”消失,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沙坪坝区副区长刘江龙提交提案,建议将“雷锋精神”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提交的《关于将“雷锋精神”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案》中,刘江龙表示,“雷锋精神”的说法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一度影响非常广泛。自从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两会速递:人大代表吁请立法保护土家民俗文化     “土家族传统民俗文化正濒临消亡边缘,保护现状着实令人堪忧!”全国人大代表、湖南老百姓医药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子龙今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大声疾呼,“立法加强对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让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湖南西部地区拥有“茅古斯”、“西兰卡普”、“傩戏”、“南戏”、“阳戏”、“花灯”、“打溜子”、“神歌”等丰富的传统土家文化,尤其是湘西大山深处的原野舞蹈茅古斯,还系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被誉...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代表委员呼吁加强汉字书写教育    在每年的两会上,书法都是众多代表、委员关注、热议的话题之一,今年也不例外。书法应列入中小学必修课、中高考恢复书法加分等呼吁和建言,引人关注和思考。  书法应列入中小学必修课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纲要》实施以来,书法教育的边缘境地得到改观,但普及程度却并不乐观。鉴于现在许多青年人轻视传统汉字书写,全...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十把传世古琴亮相深圳音乐厅    3月21日,由古琴大师陈雷激带来的“复古殿的传奇”音乐会将在深圳音乐厅举行,为了让广大市民能更近距离的认识古琴,深圳音乐厅于3月15日至3月21日在二楼金树大厅举办太古遗音――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古琴展,十把从北京空运来深的古琴将向市民展示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华礼乐文明。    “琴”是历史悠久的古乐器之一,至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琴在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中,不仅创造并完善了独特的琴器、琴曲、琴谱等,更因其深沉高雅的音...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蒙古族呼麦向前冲    低如瀑布怒吼,直冲而下,高如苍鹰飞鸣,悠扬致远,透彻邈邈……用心聆听古老而神妙的蒙古族呼麦,它的旋律和韵味让人仿佛融入了大自然的美境中。  呼麦是蒙古民族一种古老的喉音艺术,它在蒙古民族形成之时就已经产生,并流传至今。目前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内蒙古、新疆地区以及蒙古国、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蒙古族聚居地区,各自具有不同的风格与特点,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保护呼麦,对于保护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蒙古族优秀传统...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85岁淮北花鼓戏传承人呼吁政府帮延续花鼓戏精髓     昏暗的灯光下,85岁的周钦全抚摸着被老鼠咬烂的官靴,还有那一件件残破的戏服……往事历历在目,昔日的“老玩意”,受到追捧,而今却鲜有问津。老人的双手也不停地颤抖着,将这些行头又重新放回箱子里。周钦全是淮北花鼓戏的传承人,2008年时,当淮北花鼓戏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老人曾一度欣喜:传统文化受到重视,终于可以后继有人了。而如今,老人又产生了悲观情绪,“我已经85岁了,当我作古之后,谁来延续...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