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5   星期一   农历四月初八   谷雨 谷雨
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      达斡尔族传统婚俗是流行于黑龙江富拉尔基罕伯岱村达斡尔族人的婚俗。千百年来,达斡尔族以渔猎、放牧为生,婚礼中的礼俗等传统文化,穿插着大量传统民歌。如提亲时唱的“提亲歌”,相亲后唱的“思念歌”,出嫁时妈妈唱的“嘱托歌”,婚宴中的“祝酒歌”、“醉酒歌”及回门时唱的“回娘家”,表达了达斡尔族人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情怀,是一部史诗般的生动画卷。   达斡尔族传统婚礼一般经历提亲:由男方族内德高望重的...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平顺县      独辕四景车大赛会形成于山西长治市平顺县,是广泛流行于平顺及周边区县的特色独具又影响较大的社火活动。   独辕四景车大赛会盛行于清朝。清朝咸丰年间岁贡牛联奎老先生作诗盛赞:“四景神车不计年,八村五社会流传。赛期例卜三春幕,宴酒先尝二月天。廿四马楼排列后,几重社鼓引当前。东下南北西流转,崇奉丹宵太乙仙。”诗中反映了当地四景车活动的盛况。1938年因日军侵华曾一度中断。2005年农历四月初四,中断了66年的九天...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福鼎市      瑞云四月八歌会是福建省福鼎市硖门畲族乡瑞云畲族村畲民的重要节俗之一。瑞云居住着蓝、雷、钟、李等姓的畲族同胞,每年农历“四月八”,畲族歌手通过“赛歌会”、“火头旺”等独具民族特色的活动,展现当地畲族传统的歌唱习俗。   歌场越办越大,赛歌通宵达旦,盛况空前。歌会期间,有在“野地”唱的,即在翠竹林、茶地、溪流、小河旁、田野间对唱,也有在自家门口对唱的,群体对唱三五人、六七人不等。瑞云赛歌大都临场即兴创作,随编...
查看更多
祭寨神林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元阳县      祭寨神林是哈尼族每年春耕开始前(一般在一月中旬)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祭寨神林广泛流传于云南省哈尼族村落。元阳县各乡镇的祭寨神林,是所有哈尼族村落最隆重的节庆大典。祭寨神林源远流长,但各地祭寨神林的节期略有不同。元阳县哈播村一带的祭寨神林,从农历腊月第一个辰龙日开始,延续到午马日,节期为三天。节日第一天清扫寨子,杀鸡、舂糯米粑粑、染三色鸭蛋。由德高望重的寨老带领数...
查看更多
侗年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榕江县      侗年是侗族感谢祖先保佑的传统节日,也是侗族家人团圆、庆贺丰收的节日,同时又是侗族文化大展示的节日,主要分布在榕江西北片区的乐里七十二寨、寨蒿四十八寨等侗族地区。   侗年作为侗家人的传统民族节日,在侗家人聚居的各村寨,基本上都是按照传统规定轮流举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侗年最重要的仪式是“斗莎”(即唱祭祖歌),“斗莎”的目的除了祭祀祖先外,还是老人们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无论是小孩、成...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香港特别行政区      中元,是中国道教称谓。道教将每年的农历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别称为“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佛教称“中元节”为“盂兰盆节”,典出佛教故事《目连救母》。这一节日在中国民间普遍流行。   盂兰胜会,又称“盂兰节”,民间称为“中元节”、“鬼节”、“麻谷节”或“七月半”(即农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四日),是祭祀祖先、祭吊孤魂的日子。香港潮籍人士约...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潮州市      潮州工夫茶艺是流传于广东省潮汕地区的一种茶叶冲泡技艺,它始自宋代,至清代中期已蔚然成风,甚至流传到东南亚各地。潮州工夫茶的冲泡有其一定的程式,主要由茶具讲示、茶师净手、泥炉生火、砂铫(煮水器具)掏水、榄炭煮水、开水热罐、再温茶盅、茗倾素纸、壶纳乌龙、甘泉洗茶、提铫高冲、壶盖刮沫、淋盖追热、烫杯滚杯、低洒茶汤、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敬请品味、先闻茶香、和气细啜、三嗅杯底、瑞气圆融等多个环节组成。除冲泡独特外,潮州...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抚松县      长白山区的人们将进深山老林寻采野山参称为“放山”,放山习俗流传于吉林省抚松县一带的长白山区。据《太平御览》记载,早在公元3世纪中叶,长白山区已经有人采挖人参。在长期寻采山参的过程中,长白山区的劳动者形成了一套包括专用语言、行为规则、道德操守、挖参技术、操作禁忌、野外生存技能、专用工具器物等多方面内容的独特习俗,在采参者中以口传身授方式相沿至今。   长白山采参习俗中的民俗信仰、道德规范、环保意识、价值认定...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凉山彝族尼木措毕祭祀是一项的传统祭祀活动,以敬祖尽孝、生殖繁衍为内容,以送灵归祖为任务,旨在实现人丁安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它主要流布于彝语北部方言区,如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昭觉、布拖等彝族居住区,以及周边的峨边、马边等地,其中美姑县传承较为完整。 彝族的祖先崇拜历史久远,远在母系氏族时期就有供奉祖灵的事迹,《勒俄特依》中“家中供奉祖灵牌”的记载便是佐证。其祖先崇拜产生于母系氏族外婚制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甚至更早,明清之际盛行。尼木措毕祭祀以宗族或家庭为...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黄大仙信俗源于浙江金华地区,传承自广东珠江三角洲,是围绕崇奉黄初平仙师形成的民间信俗活动。黄大仙即道教仙真黄初平,其事迹载于东晋葛洪《神仙传》。从东晋至1949年,他在浙江金华地区被尊为道教灵仙、救病之神、晴雨之司,形成传统神仙信俗。明清之际,黄大仙信俗传入岭南,清末流布于广东多地,1901年至1915年前后传至香港。1921年创办的香港啬色园黄大仙祠,继承了岭南黄大仙信俗道统,体现了内地传统文化对香港文化的影响。 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黄大...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