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专题报道
     2014年底,在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湖南有19个项目入选,数目排全国第六位。   “非遗”,全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这称呼太雅,可其实它们都渗透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如果你到湘西看一场傩戏,这可是国家级的非遗项目;如果你穿一件有湘绣元素的衣服,湘绣制作技艺同样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如果你去吃一碗杨裕兴面条,其制作技艺也是省级非遗项目。   保护非遗,不仅是国家行为,也是世界行动,因为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意义非凡。   可...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陕西的biang字   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国家图书馆和中国民族图书馆近日主办的“我们的文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字书写与传播”专题展览中,来自陕西特色小吃biang biang面中的biang字,第一次走进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这也是biang字首次在如此高规格的展览中进行展示。这次biang字一出江湖,不仅立即引来国内专家、学者及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工作者的兴趣,还意外地找到了远在安徽的一个“小兄弟...
查看更多
人物
  导读:      堆绣唐卡,也叫剪贴布扎花唐卡,与酥油花、壁画并称为藏传佛教艺术“三绝”,是藏民族特有的民间手工和绘画技法相结合的造型艺术,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堆绣唐卡的制作方法,在西藏唐卡制作中独树一帜,讲究拼、缎、刺、绣、缝等,其画面构图严谨、均衡、丰满、多变。目前,拉萨堆绣唐卡已经列入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拉萨堆绣唐卡的传承人,罗布在将近30年的学习创作中,制作完成了17幅200平方米左右的巨幅堆绣唐卡作品,以及80...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参展传承人用各民族文字写下新年祝福 孩子们兴致勃勃观看传承人创作   在我国古代,曾经有一种通过抄写获取收益的职业——佣书。自东汉以来,这种受雇于官府或个人以抄写为生的文士被称为“佣书人”。出使西域的班超就是最早的“佣书人”之一。     如今,佣书这种职业早已消失,对于大多数当代的年轻人而言,通过敲击键盘写字、借助屏幕阅读,已成为生活和工作的主要方式,因此提笔忘字恐怕在所难免了。近年来,人们已经觉察到现代科技给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不少文化活动和...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保护区的管理机制建设亟待加强 陈华文     从2007年至今,文化部一共批复建立了1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对于继续保持这些地区的文化形态,在优秀地方传统文化和文化多样性的保存与保护方面,都具有其他保护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过,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管理机制建设这一决定并影响保护区的实际效应和保护成果的机构建设方面,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本人对当下18个实验区中的17个进行了书面问卷调查,其中,建立工作领导小组的有1...
查看更多
论坛
  近来的昆曲“园林”可谓“春色如许”:先是汇集了蔡正仁、岳美缇、汪世瑜等当今昆曲界泰斗级人物的“大师版”《牡丹亭》在京上演、一票难求,后又有上海昆剧团“典藏版”、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等全国七大昆曲院团8个版本的《牡丹亭》“闹热”首都剧场。       近年来,由白先勇携手海峡两岸艺术家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肇始,该剧的不同版本一拥而上。作为戏剧文学与舞台表演的双美之作,加之柳梦梅与杜丽娘的...
查看更多
论坛
    在召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中宣部部长刘奇葆说,乡贤文化根植乡土、贴近性强,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同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面的成功人士,用其学识专长、创业经验反哺桑梓,建设美丽乡村。  笔者认为,乡贤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这种文化需要学习,需要挖掘,需要再生产,再创造,形成新的“非物质文化”。它以各种非物质形态存在...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一、青海民间藏戏面具的起源与发展   在青海民间藏戏面具的多维起源中,藏传佛教文化始终是一股奔腾不息的动源,以藏传佛教为载体的文化内容,成为民间藏戏面具艺术内涵的主要构成部分。更引人注目的是,藏传佛教造就了藏戏面具的独特神韵,而藏民族对面具的审美趋向,也只能在藏传佛教领域里驰骋自己丰富无羁的想象力。历史上宁玛派、噶举派、格鲁派等教派为了吸引更多的群众接受本派的佛法教化,将一些流传在民间或佛经中的故事内容,逐步注入...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艺术家和匠人,有时只是一步之遥,有时却是鸿壑之别,前者习于思考创造,后者局限于纯粹复制。所以这世上,产品很多,撼动人心的作品却很少;匠人很多,受人景仰的大师却是凤毛麟角。在浙江龙泉青瓷圈内,周华、周鑫两兄弟算是传奇人物,他们从事仿古瓷,形神俱似,就连专家也难以鉴定真伪;转型艺术瓷,师古却不泥古,自成风格书写一段传奇。   就在2014年11月的APEC会议上,兄弟俩联袂烧制的“兽面如意洗”、“一清如水”被摆放在了习主席休息室,器形庄重典雅,尽显大...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开幕式上广西代表团在展演壮族定音铜鼓。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2014年8月,苏绣、徐州香包、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等项目的传承人于青奥会举办期间在南京博物院大秀绝技;11月,北京APEC会议期间,剪纸、雕漆、景泰蓝等非遗项目亮相颐和园、国家会议中心……非遗为何会频频在国际重大活动中亮相,回顾2014年的非遗保护工作便会找到答案。       2014年,人们保护非遗的自觉意识越来越强。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非遗...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