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论坛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文化遗产,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几乎无一幸免地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文物建筑被毁灭消失,民间艺术、民间工艺陷入人亡歌息、人亡艺绝的惨境。迅猛异常的大规模现代化建设,毫不留情地对城镇乡村进行了摧枯拉朽式改造,也再一次摧毁着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使它们难以存留、传承,许多鲜活的优秀遗产濒临灭绝的境地,致使先后有两代人或多或少地失去了对传统文化记忆的传承。     在此背景下,对遭到破坏而濒危的民俗文化遗产实行修复和维护成为当务...
查看更多
论坛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普及和申遗热潮的兴起,以及体制内相关非遗机构的建立和保护工作的逐步完善与规范化,目前中国已成为拥有世界非遗名录最多的国家。然而,急迫的现实状况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在新世纪初以来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古老的农耕文化传统随着许多民族古老村庄的消失和习俗的流变,文化也进入快速转向遗产时期,而一些已成为遗产的项目面临着艰难的传承困境。许多上世纪初出生的非遗传人己离去。非遗申报加项目保护的工作模式和自上而下的体制化工作理念已不能...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在沿河县甘溪乡毛田村,傩面具是当地小孩喜爱的玩具。 没有上色的傩面具。 傩戏师傅说唱并举,令观者不禁颤栗而肃穆。 杨云霞的父亲杨承香在表演傩戏中的“报福”节目。 杨云霞雕刻的额拇指面具栩栩如生。 杨云霞在完成傩面具最后的工序—上色。       在贵州省东北角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傩戏是当地人祈福佑吉、除病消灾、镇宅、求子等不可或缺的元素。村寨里锣鼓齐鸣,傩戏师傅说唱并举,以极具威慑力的仪式驱鬼逐疫,令观者不紧颤...
查看更多
论坛
    我国的说唱艺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在千百年发展历程中,不断地演变、发展,传承存续至今,为世界文化史中所罕见、珍贵的艺术形式。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在一些地方,说唱艺术的生存、发展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涉及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体制等。 据上世纪80年代的调查统计,中国的说唱类艺术共有345个曲种。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曾经演出过的400多个说唱曲种当中,如今仍然能够演出的只有不到80个。这不足80个曲种当中,除了相声、评书...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当马骨胡的弦子奏响,开场的锣鼓锵锵地敲起来,正在吃饭的会马上丢下饭碗,正在睡觉也会一骨碌爬起来……这被壮家人称为“土戏”且分外喜爱的民间戏剧,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田林)北路壮剧。在他们看来,北路壮剧唱的不止是生旦丑武,演的不止是悲欢离合,她身上流动的是壮族的血脉,每一句唱词都拨动着古往今来每一个壮家乡亲的心弦。   北路壮剧俗称“土戏”,清乾隆年间始现于田林旧州,是一种有着独特唱腔和表演程式的戏剧形式,以北路壮话咏唱,发展至今已有近...
查看更多
论坛
      笔者日前在某电视台一档餐饮类节目中看到,一位业界颇负盛名的大厨在品尝技师现场制作的肉饼后,当即评价道:“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不去申遗? ”听完此话,笔者心中也当即产生一个疑问:难道好东西就一定要申遗吗?申遗就是对好东西的一种肯定吗?或者说,成为非遗项目对这些好东西来说就是荣誉吗?恐怕并不尽然。     可是在当下,类似这位大厨的观念并不少见。在很多人的思想观念中,在我国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环境下,但凡是好东西就一定要争取个非遗项目,只...
查看更多
人物
今年83岁的蒙古族老人淖尔吉玛,作为目前阿右旗唯一的国家级“非遗”蒙古族长调代表性传承人,一直致力于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保护与传承,使这一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瑰宝得以发扬光大。 1931年,淖尔吉玛出生在阿右旗阿拉腾朝克苏木,是喀尔喀蒙古族,从小因为家庭条件和生活环境的限制,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她从没有放弃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热爱。淖尔吉玛从小跟着家人、亲戚、朋友和周边的邻居学习,并通过婚丧嫁娶等宴请场合学会了不少长调歌曲,这些蒙古族长调都具有悠久的历史,蕴含着...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将于11月24日至28日在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本次会议将对包括中国彝族火把节在内的46个申请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进行审议。本期环球广角为读者介绍几项具有代表性的候选项目。    彝族火把节:东方狂欢节    火把节历史久远,自汉唐起,已沿袭了1000多年。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巡游。 “苗疆圣地”贵州雷山县2014苗年节开幕式。       11月3日,“苗疆圣地”贵州雷山县2014苗年节开幕,雷山县非遗传承人代表队集中展示了13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开幕式上,由雷山县的10个代表队以及国内12个苗族代表队组成不同的文化巡游方队,身着绚丽的民族服饰,载歌载舞,尽情展示自己的民族文化。其中,非遗传承人代表集中展示的苗族芦笙舞、铜鼓舞、苗族民歌、苗医药、苗绣、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中新网北京11月3日电(记者 曾鼐)非遗保护难题何在?民族艺术如何走出去?……近300名中外学者近日齐聚北京,呼吁要保护民族节日,重视非遗教育,创新文化产业发展。   11月1日至2日,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舞蹈学院举行,近300名中外专家探讨非遗保护、民俗艺术等。本届研讨会以“文化自觉与艺术人类学研究”为主题,由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艺术人类学会、《民族艺术》杂志社主办。   艺术人类学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中国,在30余年的发展中...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