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专题报道
    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将传统文明赖以生存的土壤逐渐缩小,熟人社会组织的人际关系、乡土生活培育的审美情趣、传统生产方式中滋养的文化传统,以及它们共同构成的种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高速的社会发展中面临严峻的挑战。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一个国家的发展提供的不仅是文化的符号和民族的记忆,更是文化自信的内在依据。因此,遗弃或保护,被动消亡或主动变革,不仅是非遗保护工作本身面临的困境,更是城镇化进程中不容...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遗是近10年出现的名词和学术术语,但是非遗作为“文化”与人类的文化同步而生、同步发展。在历史上非遗是文化经典的对象,也构成文学经典的一部分。当下非遗仍然可以成为经典,并且通过公众、文化人、政府的多方合力,以及学校教育等多种路径得以实现。      非遗是经典文化吗      非遗是经典文化吗?依据普遍化原则,非遗不是经典文化,它属于大众文化,体现的是民众的生活传统和文化传统,但是也绝非传统意义上的“草根文化”或“媚俗文化”。      至于非遗是...
查看更多
论坛
   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至2013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113个。城镇化及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大批农田消失,原住民流失,传统村落锐减;同时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一些传统习俗发生变化,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导致乡土文化传承链条断裂,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农村风貌渐渐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
查看更多
论坛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许多地方已经自然而然地、或是主动或是被动地开始了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当下保护工作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大众的居住环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然而,人民群众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并没有根本变化,在各级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在遵循保护原则的前提下,进行科学保护手段的创新,使得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同时,由于在积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人民群...
查看更多
论坛
  ■ 演讲人简介:     朝戈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国际史诗研究学会会长、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副主席、中国民俗学会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长。长期致力于民俗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著有《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程式句法研究》、《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合著)等多部著作和几十篇论文。     ■ 编者按: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加速,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新挑战...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在旧西藏,普松乡雕刻艺人根据雕刻造诣程度分为两个等级:“哦青”和“哦琼”,招收农奴学徒继续代代相传     据普松老艺人讲述:从800多年前藏巴汗统治时期,普松雕刻技艺有了广泛的传播和继承,当时政教合一的旧西藏农奴完成差役(主要是每年要雕刻各种佛经、日历、人物自传等),把自家孩子从十二三岁开始送到雕刻造诣颇深的老艺人身边经过精心培养和监督,从事长达9年的苦练才能掌握这门技艺,这种学徒传承关系一直延续到和平解放西藏之前。和平解放西藏至今,普松乡面貌有...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曾有专家评价,民间美术的前途无非以下几种:一是任其自生自灭,这是下策;二是研究它的历史沿革、艺术特色,为它建一个博物馆,这是中策;三是在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它,找到民间美术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架起民间美术与现代审美意识的桥梁,这是最佳选择。鲁锦的开发乃是第三种选择的体现。     鲁锦是鲁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纯棉手工纺织品,已在齐鲁大地传承千年。鲁锦以棉花为主要原料,经过在木制织机上操作的72道工序,可以通过手工制造出多达1990种彩色图案的织物。一直...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记者近日从文化部获悉,根据国家发改委办公厅、文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实施方案》,我国将开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2014年共安排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中央预算内资金2.07亿元,目前投资计划已下达各有关省(区、市)。       据悉,2014年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纳入国家“十二五”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规划以来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的第一年,文化部办公厅近日下发《关于加快推进...
查看更多
论坛
非遗物质化绝不等同于商品化郭 军    如今,一方面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申遗在国内的不少城市火热上演,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成为某些地方政府眼中的香饽饽和生财之道。这种反差背后,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希望与忧虑并存的尴尬现实。自2001年昆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走过12年。在功利化的发展目标和非遗保护的努力之间,非遗保护路在何方?  当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查看更多
通知公告
“非遗传承,人人参与” 2014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活动征稿启事   活动目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文化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丰富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民众,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主体。摄影作为形象化的记录手段、视觉思维的激情表达形式和快捷直观的传播方式,能够捕捉到民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互动的精彩瞬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和...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