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0   星期六   农历四月十三   立夏 立夏
搜索
论坛
传统节日法定化与传统文化传承何瑞涓  记者:中秋节是我国古老的习俗,作为经济学家,您是怎样看待我国传统节日的?  蔡继明: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的节日”,是亿万人民共同的节日。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历史、社会心态和风俗的具体体现。中秋节起源于人们对月亮的崇拜,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中秋月圆,象征着丰收和喜悦,团团圆圆象征着家庭和美,社会和顺,国家和平。每个人都有月饼吃,每个人都向亲戚朋友祝福,这就...
查看更多
论坛
文化传承视域下的无文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省思罗正副  内容摘要: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从传统到现代,历经口头语言、实践记忆、实物图符、文字借用、传媒介质、网络空间等方式,在不同的生存环境和时代背景或社会技术下它们存在着内在的调适机制。从文化遗产所有者的主体立场来考察,文化传承自我调适的能力和机制,是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我调适、保存和延续的基础,因此以外力的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路和方案,应该充分考虑文化传承和遗产自身的调适规律。  关键词...
查看更多
论坛
朝戈金:保护非遗就是保护优秀传统文化 ——六中全会解读之四     【嘉宾介绍】 朝戈金,男,蒙古族。法学(民俗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长兼临时党委书记、研究员;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CIPSH)副主席;中国民俗学会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专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首席专...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遗”生产性保护之路:坚持手工制作独特性来源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工作中,经济效益从来不应该是我们着眼和追求的目标,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必然会伤害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表演化和商业化倾向是真正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敌”    2月7日上午,北京正经历着一次寒潮带来的大风降温,前来观看全国农业展览馆新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的观众仍然络绎不绝、热气腾腾。展馆外的广场上,山东海阳盘石店镇薛家大秧歌表演吸引了不少观众。展...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龙泉青瓷四十载缩影 从沉寂一隅到再次响誉世界对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徐定昌来说,永无止境是他的艺术追求徐定昌青瓷代表作品之一梵山玉音   从浙江省龙泉市国营上垟瓷厂的一个普通员工,到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这一条从艺之路,浙江省龙泉市青瓷行业协会会长徐定昌走了整整四十年,而他的青瓷人生也是青瓷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沉睡、苏醒、中兴,及至再次迈向复兴的真实缩影。    龙泉青瓷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在吸取发扬越窑、婺窑、瓯窑的制瓷经验的基础上,在宋代达到颠峰,因“青如玉...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钧瓷烧制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坚守手工制作的底线    “手不离泥,泥不离手”。在刚刚结束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上,国家级非遗项目钧瓷烧制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任星航的技艺展示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只见他撸起袖子,拿起从河南禹州带来的陶土,开始在转盘上拉起坯来。仅几分钟,原本硬邦邦的泥土就迅速幻化成了一个造型精美的器皿。能在现场如此近距离地观看到和泥、拉坯等传统手工制瓷技艺,让不少人大开眼界、直呼过瘾。    钧瓷始烧于唐代,成熟、鼎盛于宋...
查看更多
论坛
生产性保护:活态传承的有益探索岳青南京云锦  生产性保护,是近年来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工作中归纳提出的三种保护方式之一,其主要含义是指在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创造社会财富的生产活动中得到积极保护。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生产性保护已经被证明是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特点及规律的重要保护方式。但是,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生产性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和困...
查看更多
论坛
文化主体:遗产内在价值的最核心因素石奕龙 艾比布拉·卡德尔  世界文化遗产运动的出现,与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所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变化与转型密切相关。几乎所有的传统价值体系和文化范畴都在按照现代性基本发展方向的要求加以重建。  社会转型造成文化传统的断裂和消失  现代社会的各个层面在不同程度上否定传统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这促进了符合现代性要求的新生活方式和新文化类型的建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传统社会类型与现代社会类型之间在核心价值体系及延续性方面出现不...
查看更多
论坛
物质与非物质:传承、断裂、延续与共存罗伯特·莱顿 文  关祎 译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紧密相联,它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两个重要元素:通过艺术表达出来的理念或信仰、有效表达这些理念与信仰所必需的技艺。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艺术家创造出来的形象及其所使用的工具或设备。文化传统的传承需要这枚硬币的两面——物质与非物质的持久共存。  文化的传承包括有意识的教学和学徒对师傅技艺的静态观察两种,后一种包含实践过程中的尝试与错误。总的来说,这种...
查看更多
论坛
非遗”保护新高度: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 方李莉  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民族文化的复兴、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在北京的南锣鼓巷、什刹海,在上海的田子坊、莫干山等,到处都能看到民众在传统基础上的新创造。具有传统特色的新胡同文化,服饰、家具、首饰等设计,成为当代时尚文化的一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当今文化发展、经济建设,包括国家形象塑造密切关联。要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必须将其提到一个新高度,同中国的“文化自觉”和 “文化自信”联系起来,站在一个更加宏观...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