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专题报道
《甘肃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于2022年8月22日完成修订并印发,自2022年9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这是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创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部门规范性文件,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设立和建设管理作出了具体规定。 一、修订的目的和必要性 (一)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两办”意见的务实举措。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原标题:“非遗+科普”,让广西青少年“爱上非遗” 9月15日,广西青少年科学荟“爱上非遗”科普展在广西科技馆拉开帷幕。主场活动以“喜迎二十大科‘荟’未来”为主题,整合了航天科普、天宫课堂、创新发明、非遗作品等众多内容和资源,展现“科学+”的无限可能。 启动仪式现场 广西青少年科学荟活动(原广西青少年科学节)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协、文明办、教育厅、科技厅、共青团广西区委联合主办,广西科...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近日,根据《青海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规定,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批复同意在海东市设立“河湟文化(海东)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继土族文化(互助)、德都蒙古文化(海西)、循化撒拉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后,青海省新设立的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的特定区域。近年来,海东市深入挖掘河湟文化...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艾草惠万民,柳编富全镇,茶砖销四方……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正在扩大生产规模,拓宽市场渠道。当然,也有少数项目传承后继乏人、产品销量尴尬等问题待解决。 一方艾草惠万民。在湖北蕲春,依托国家级非遗项目蕲春艾灸疗法,小小艾草撑起了一条产业链,2021年相关产业产值达80.8亿元。 一条柳编富全镇。程河柳编是湖北省级非遗项目,“柳编之乡”湖北省襄阳市程河镇开发了多种柳编产品,带动3000多家农户参与生产制作,已形成“商会+公司+基地+农...
查看更多
论坛
由王文章主编,吕品田、罗微、李荣启任副主编,全国500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文化干部历时5年,鼎力合作,联袂编纂的中国第一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工具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以下简称《大辞典》)于2022年1月由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出版。全书收录辞条6636条,共计约320万字。其知识信息蔚为大观,理论概括科学准确,印刷装帧优质精美。这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一项崭新成果...
查看更多
要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 王文章 主编 崇文书局出版 继《马克思主义大辞典》之后,崇文书局隆重推出又一部大型专科辞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 这是国内首部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理论和保护实践,全面介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总体反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就的专科辞典。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编纂委...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核心阅读 在陕西,秦腔不只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人们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的文化元素。近年来,陕西通过“秦腔+”跨界尝试、创排新剧目、丰富表达方式、推动文旅融合等,让秦腔唱得更响亮,让这张文化名片更闪亮。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一句民谣道出秦腔在陕西人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2006年,秦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如今的秦腔不只有“吼”出来的高亢激越,更以愈发新鲜多样的形式...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为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省文旅厅指导福建民俗博物馆策划开展“民俗中的非遗”系列活动,积极构建福建地区民俗文化的区域交流平台,促进文旅融合发展。9月9日晚,“民俗中的非遗”系列活动正式启动,举办“花好月圆夜 福厝探非遗”为主题的中秋佳节非遗沉浸式演出活动。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苏忠明等嘉宾参加了活动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安排了宋代点茶、非遗游园、中秋沉浸式剧场等项目,并在福建民俗博物...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随着歌手、文本、听众以及语境四要素的变化,歌手之于文本的首要角色从创编者向传播者转化,口头传统的演述性呈现出弱化的态势。演述性的弱化由史诗文本化的内驱力决定,它并非意味着口头传统的断裂。物化文本给予叙事空间可资跨越的前提条件,在多形态的文本接受过程中,口传史诗越来越多地跨越了地区、民族和国界,呈现出史诗叙事功能的多重性。整体而言,口传史诗的传承与当代形态主要表现为演述性的弱化、文本形态的多样化以及叙事功能的多重性。 【关键词】口传...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保护·绿之源 长调悠扬、呼麦恢弘,就像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突出价值及丰富内涵。传统是根和源,保护了传统,便守住了这片绿,这一绿色的文化。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践行整体性保护的理念,结合“两个屏障”、“建设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要求,对非遗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人文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在东乌珠穆沁旗设立游牧文化生态保护区,以文化生态的整体...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