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5   星期四   农历四月十八   立夏 立夏
搜索
新闻聚焦
今日立春,作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意味着春风送暖,万象更新。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都江堰市人民政府主办,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都江堰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四川省民俗学会承办的中国“二十四节气·立春”暨四川省“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民俗活动线上展演于今日在各级网络平台同步推出。 点击图片进入活动现场...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今日立春,作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意味着春风送暖,万象更新。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都江堰市人民政府主办,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都江堰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四川省民俗学会承办的中国“二十四节气·立春”暨四川省“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民俗活动线上展演于今日在各级网络平台同步推出。 点击图片进入活动现场...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景宁畲族自治县隶属于浙江省丽水市,是全国唯一一个畲族自治县,也是浙江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街道的墙面,校园的走廊,街边的小店……在畲乡,随处可见畲族特色文化。畲族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据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文物和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项莉芳统计:“全县有21项省级以上的非遗项目,39项市级非遗项目,109项县级非遗项目,包括畲语、畲族民歌、畲族传统体育、畲族彩带编制技艺、大际罐制作技艺(畲祖烧)、畲绣等。” 囿于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2020年末,四川省川剧院建院六十周年之际,剧院经典剧目川剧《变脸》复排上演。 这部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的作品,由“巴蜀鬼才”魏明伦执笔,谢平安、张开国、刘忠义执导。传奇的故事、精彩的绝技、强烈的人情味与批判性,让这部讲述身怀变脸绝技的江湖艺人“水上漂”与被拐的9岁小女孩狗娃悲欢离合故事的作品成为当之无愧的经典。 时隔20余年的复排,导演谢平安已经故去;当年的“水上漂”如今已年近八旬的任庭芳担起了复排导演。“这部剧是我对魏明伦...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年初,国内多地报告新冠肺炎本土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疫情,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根据国家要求,现阶段疫苗接种的重点人群是18岁至59岁高风险和可能高传播人群。那其他年龄群体当前该如何更好地预防保护?除了戴口罩、勤洗手、减少人员聚集等措施,不少人想到了中医药。像这样的“江湖救急”,中医药人见怪不怪,但其中折射出的问题却不容一笑置之:中医药什么时候成“替补”了?中医药文化需要“刷存在感”了?中医药文化传播怎样才能“落地生根”? 中医药文化内涵挖掘到...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是国际上第一个高度承认“社区参与”必要性的文化遗产条约。“社区参与”的地位上升,归功于1999年教科文组织与史密森尼学会在华盛顿召开的“赋权地方与国际合作:对1989年《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的全球评估会议”。这一会议还进一步确定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的定义以及将优先纳入公约文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和内容,具有里程碑意义。这场叙事与观察从这一会议入手,梳理公约成型过程,探讨“社区参与”如何在此次会议...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1月29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2020年河南非遗“十件大事”,这些大事的背后,凝聚着2020年全省非遗工作者用奋斗的汗水践行初心和使命。具体如下: 1.“太极拳”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20年12月17日20时35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宣布,太极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太极拳成为我国传统武术类第一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河南省第一个牵头申报列...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2020年,甘肃省各级文旅部门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着眼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进非遗宣传展示、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黄河流域非遗传承弘扬等重点任务,多措并举、精准发力、狠抓落实,社会反响热烈,非遗传播助推文旅融合发展成果显著。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显非遗人责任担当 通过陇上非遗公众号,刊发《致全省广大非遗工作者的一封倡议书》《陇原非遗传承人好样的,抗击疫...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在南京博物馆看一场非遗传承人带来的表演,在无锡市惠山古镇跟随非遗传承人捏一个泥人,在宿迁洋河酒厂文化旅游区通过多媒体、实景、真人表演等形式品一品浓浓酒文化…… 近日,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认定的首批江苏省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出炉,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无锡市惠山古镇、苏州太湖园博园、张家港市凤凰山景区、南通市唐闸古镇汤家巷历史文化街区等10家单位入选。这些地方在为游客提供旅游好去处的同时,也让非遗得到了创新传承,为文旅融合丰业态、添精彩...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藏戏是带着面具、以歌舞演故事的藏族戏剧,形成于14世纪,流传于青藏高原。常演剧目为八大传统藏戏,内容大都是佛经中劝善惩恶的神话传说。藏戏原来流传于民间,由艺人口传心授在广场或寺院中演出,后来建立了专业剧团,出现了舞台演出形式,这两种演出样式都为藏族群众认可和喜爱。藏戏承载着藏族文化的血脉,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是他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