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14 星期四 农历闰六月廿一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7470)
机构
(2)
政策
(222)
资讯
(4790)
清单
(441)
资源
(571)
学术
(1304)
百科
(0)
其他
(140)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谐钦(南木林土布加谐钦)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南木林县 南木林土布加谐钦又名“次久(意为藏历初十)谐钦”,由八世班禅丹贝旺秋所创建,是历代班禅前往驻锡地扎什伦布寺时沿途所举行的盛大迎送活动中一种专门的民间舞蹈,流传在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一带。在藏语中,“谐”指歌舞,“钦”有盛况或隆重之意。南木林土布加谐钦起源于清代咸丰五年(1855),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它歌舞结合,主要在迎请活佛及上层人士举办的盛大庆典场合表演,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自娱性,为广大藏族群...
查看更多
堆谐(拉孜堆谐)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拉孜县 流行于藏族地区的堆谐是最早出现的一种由六弦琴伴奏的圆圈舞,原分布于雅鲁藏布江流域、日喀则以西和阿里地区,后逐渐在西藏各地盛行开来。传统的堆谐表演形式与羌族的洒朗和古格王朝宫堡遗址壁画中的舞蹈形式相同,男女舞者在体前或体后交叉拉手,以此区别于其他圆圈舞形式。 堆谐分为南、北两派,堆南地区人的表演属南派,风格比较优美;堆北地区人的表演属北派,风格偏于豪壮。堆谐表演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以歌唱为主...
查看更多
拉祜族芦笙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拉祜族芦笙舞是拉祜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流行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境内。芦笙舞是由最初的娱神祈福仪式演化而来的,其内容以表现拉祜族原始的宗教礼仪、生产生活,模拟动物,展现人的欢乐情绪等为主。拉祜族崇拜葫芦,把葫芦视作祖先诞生的母体象征。拉祜族人在葫芦上插上五根竹管制成芦笙,每年尝新节和春节跳起芦笙舞,表现对祖先的敬仰和对来年幸福生活的祈盼。芦笙舞经过数百代拉祜族群众和民间艺人的加工锤炼,现...
查看更多
彝族三弦舞(阿细跳月)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弥勒县 彝族三弦舞是彝族人民代代相传的一种民间舞蹈,在休闲或欢乐时,彝族人往往都会跳起它。不同地区和不同的彝族支系对三弦舞各有不同称谓,流传于阿细彝区的三弦舞称“阿细跳月”,流传于撒尼彝区的三弦舞称“撒尼大三弦”。三弦舞是一种群体性的舞蹈,男女都可参加,但跳舞时只有男子使用三弦,女子只是踏着节奏伴舞。彝族三弦舞分为大三弦舞和小三弦舞两种,年轻人跳舞时用的是大三弦,所以叫“大三弦舞”;中老年人跳舞时用的三弦较小,因而称...
查看更多
彝族三弦舞(撒尼大三弦)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 彝族三弦舞是彝族人民代代相传的一种民间舞蹈,在休闲或欢乐时,彝族人往往都会跳起它。不同地区和不同的彝族支系对三弦舞各有不同称谓,流传于阿细彝区的三弦舞称“阿细跳月”,流传于撒尼彝区的三弦舞称“撒尼大三弦”。三弦舞是一种群体性的舞蹈,男女都可参加,但跳舞时只有男子使用三弦,女子只是踏着节奏伴舞。彝族三弦舞分为大三弦舞和小三弦舞两种,年轻人跳舞时用的是大三弦,所以叫“大三弦舞”;中老年人跳舞时用的三弦较小...
查看更多
彝族老虎笙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双柏县 彝族老虎笙是一种同时具备祭祀性和自娱性的舞蹈,主要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 老虎笙舞姿以奔放雄浑著称,展现了山地民族的刚强性格,表达了彝族人民对虎的崇拜。其主要动作是模拟老虎的各种动态,生猛有力,体现了彝族人民图腾崇拜的习俗,古朴传统。 彝族先民认为虎尸分解创造了万物,他们崇虎、敬虎,以虎为祖先,自称“倮倮”,即“虎族”。双柏县法镇的小麦地冲是老虎笙的发源地,居住于此的彝族每年正月初...
查看更多
傣族象脚鼓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潞西市 象脚鼓舞是傣族流行最广泛、表演水平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传统民族舞蹈。它有独舞、对舞、群舞等多种表演形式,可在多种场合表演或自娱。表演目的在于祭祀神灵,驱灾避邪,庆贺丰年。象脚鼓舞不仅流传于国内的傣族、德昂族、景颇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而且还传播到东南亚许多国家。 关于象脚鼓起源的民间传说很多,如夫妻模仿芒果落水声音制成的;人们杀死制造洪水的恶龙,用龙皮欢庆胜利而制成的等。但最早的记载见于明代《百夷传...
查看更多
傣族象脚鼓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象脚鼓舞是傣族流行最广泛、表演水平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传统民族舞蹈。它有独舞、对舞、群舞等多种表演形式,可在多种场合表演或自娱。表演目的在于祭祀神灵,驱灾避邪,庆贺丰年。象脚鼓舞不仅流传于国内的傣族、德昂族、景颇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而且还传播到东南亚许多国家。 关于象脚鼓起源的民间传说很多,如夫妻模仿芒果落水声音制成的;人们杀死制造洪水的恶龙,用龙皮欢庆胜利而制成的等。但最早的记载见于...
查看更多
蜈蚣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 蜈蚣舞是流传于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的一种民间舞蹈,起源于清代同治至光绪年间,由西门乡人陈成锦与其好友石文勇首创。这种舞蹈能惟妙惟肖地模仿蜈蚣的动态和习性,一经问世,便为当地民众所喜闻乐见,迅速流行开来,并一直传沿不绝。 蜈蚣舞是一种大型的广场性动物舞蹈,所用道具蜈蚣由头、身、尾三部分组成,全长22米。蜈蚣身躯为扁圆形,用28节硬、软布框衔接而成,宽80厘米,高60厘米,屈伸自如。表演时,一人擎彩珠...
查看更多
商羊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鄄城县 商羊舞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它发源于山东鄄城县北部地区,流传于李进士堂镇、旧城镇一带,而以李进士堂镇的杏花岗村最为突出。据考证,此舞起源于商周时期,至春秋战国趋于成熟,宋明时期达于鼎盛。它最初是古代人模仿商羊动作进行的一种求雨活动,久而久之,求雨活动与传统祭祀仪式结合在一起,经过鄄城先民的升华和完善,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舞蹈模式,自商周世代相传至今。鄄城县旧城镇杏花岗村的杏花岗上有座三关庙,内塑尧、舜、禹像,每...
查看更多
1
491
492
493
494
495
747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