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7412)
机构
(2)
政策
(223)
资讯
(4736)
清单
(441)
资源
(571)
学术
(1299)
百科
(0)
其他
(140)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第四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2018.08.20
要闻
展览开幕式现场8月18日下午,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工艺美术馆承办的第四届“弘扬经典 铸造辉煌—2018·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李群、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中国艺术研究院负责人韩子勇以及知名专家学者常沙娜、赵之硕等出席开幕式。全国各地工艺美术产区的行业组织、教育机构、创作单位以及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以及中青年创作人员等四百余人参加开幕式。中国艺术研究院主要负责人韩子勇在致辞中介绍道,本届双年展...
查看更多
非遗语境下的民俗学教材创新——评《民俗学概论新编》
2018.08.20
论坛
21世纪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和工作推动了民俗学学科内部持续进行反省和学科建设的深思。理论与视野上的新动向,反映在邢莉等著《民俗学概论新编》中。这部新作特点比较突出,具有学科讨论的视野,具备多民族知识的交叉,适用于互动教学。 民俗研究常常徘徊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定位不明,一度面临着现实发展的困境。1978年,钟敬文起草了《建立民俗学及有关研究机构的倡议书》,请顾颉刚、白寿彝、容肇祖、杨堃、杨成志、罗致平等共同署名,由此推动了民间...
查看更多
多彩活动过七夕 互动体验助传承
2018.08.20
专题报道
8月17日,河北省沧州文庙管理处和大运河孔子学堂共同举办了“中华书绣 百女绣福”七夕主题活动。 (摄影:李秋云) 8月17日七夕节这一天,各地组织举办了丰富多彩的七夕主题文化和旅游活动,在弘扬优秀
传统文化
的浓厚氛围中,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入人心。 祈福纳祥过七夕 浙江省山海相连,七夕民俗活动异彩纷呈。据了解,全省共有14个与七夕节相关的非遗项目,其中,台州市温岭市石塘镇的七夕习俗和丽水市缙云县的张山寨七七会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查看更多
吉林传统戏剧节开幕
2018.08.17
地方新闻
8月16日,吉林传统戏剧节开幕式在长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开场秀《传统戏剧 流光溢彩》拉开演出帷幕。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昆剧、秦腔、川剧、河北梆子、吉剧、喇叭戏、二人台等剧种及200余名戏曲演员同台献艺,为观众献上了一台经典荟萃、质量上乘的艺术盛宴。 国家京剧院、中国评剧院、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大连京剧院、上海昆剧团、河南豫剧院、安徽省黄梅戏剧...
查看更多
银汉秋期至 把卷话七夕
2018.08.17
论坛
七夕节,即农历七月七日,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传统节日,与春节、中秋节、端午节一起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西方影响,在当代社会,七夕往往充斥着爱情的喧嚣,其
传统文化
内涵则渐趋弱化。基于此,本文拟从典籍文献中检索寻觅,溯源七夕节,探求其发展过程中日益丰富的文化内涵。溯源七夕节:牵牛、织女与七月七日刘璐 我国先民是最早仰望星空、占候天象的人群之一。作为北半球夏半年,特别是农历七月夜空中隔着银河相望的两颗格外耀眼的明星,牵牛星...
查看更多
二十四节气(三)特种邮票首发
2018.08.17
要闻
2018年8月7日时值立秋,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与北京邮政公司联合首发“二十四节气(三)特种邮票”,这是继2015年春、2016年夏二十四节气(一)、(二)特种邮票首发后的又一次联合首发。 作为“二十四节气”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传承工作牵头单位,中国农业博物馆致力于保护、研究和传承“二十四节气”等优秀农业文化遗产,努力推动全社会参与保护。 二十四节气特种邮票设计,依照四季的概念,分春、夏、秋、冬四组,每组六枚,呈扇形排列,邮票...
查看更多
七夕节俗传统的传承与创新
2018.08.17
论坛
导语:又到一年七夕节,街边的各大商家早早的就已经打出“中国情人节”的招牌,除了作为表达爱情的契机,中国古代的人们又是定位七夕节的?在当下七夕又是如何在传统中传承和创新的呢?七夕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它萌芽于春秋战国,成型于汉魏,兴盛于唐宋,明清成为一般性节日。今天七夕节的兴盛,既有传统节日复兴的大势催动,也有直接针对社会文化变化的需要,它适应了两性生活协调的要求,它体现了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可能与趋向。 七夕节俗的主题经历了...
查看更多
徐艺乙:传统手工艺的创新与创造
2018.08.16
论坛
传统手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对象之一。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有五个方面的保护对象:一、口头文学;二、表演艺术;三、民俗与节庆;四、关于宇宙与自然界的知识与实践;五,传统手工艺。在我国的保护实践中,为便于工作,将传统手工艺分成两块,一个是传统美术,一个是传统技艺。传统手工艺,是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项目,是过去劳动者的生活方式的重要的物质基础。作为中国
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予以高度重视。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优秀
传统文化
的传...
查看更多
遗产旅游与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二三模式”——从中德美三国的个案谈起
2018.08.16
论坛
摘要:本文从公共民俗学的立场出发,力图为各级政府及相关机构的民间文学类非遗保护和开发实践提供一个可资参考的模式。通过对中国、德国和美国的三个个案的考察,抽绎出遗产旅游成为成功保护民间文学类非遗途径的六个要素,并将之概括为“一二三模式”:“一”代表一个核心原则,即民间文学的基本情节类型或文类特征应保持不变;“二”表示其他两个要素:1、一篇导游词底本;2、若干主题性的旅游吸引物;“三”代表另外三个要素:1、一场紧扣该民间文学类非遗的主题演出;2、社区和专家共同...
查看更多
“牛郎织女”在海外
2018.08.16
专题报道
韩国蔚山市连续17年举办七夕活动,图为“牛郎织女”主题演出。日本仙台七夕祭 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不少地方有庆祝七夕的传统。 日本七夕源自中国,据称在奈良时代传入。《万叶集》是最早的一部日本和歌集,其中绝大部分是奈良时代所作。在《万叶集》中,七夕和歌有130多首。 奈良时代中期开始,日本宫廷和上流社会模仿唐宫,七夕祭、穿针乞巧和七夕诗会蔚然成风。七夕渐与日本
传统文化
融合,在“牛郎织女传说”外,融入了...
查看更多
1
513
514
515
516
517
742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