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03   星期日   农历闰六月初十    大暑 大暑
搜索
专题报道
2021年是值得很多非遗人铭记的一年,2021年不仅是我们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年,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回首2021,系列政策的出台为非遗人增添了传承、发展、弘扬的信心,众多活动的举办让非遗人拥有了更多、更大的展示机会与舞台……回首2021年,不知你是否还记得这些时刻,无论它是鼓舞人心的,还是激情澎湃的,抑或是触动你我心间的。 12月27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关于取消乔月亮等5人国家级非物质...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民俗文化传承离不开乡民的具体生活环境与整体文化模式,因此,民俗传承的真实形态和流变特征需要在乡民的生活世界中去解读。从时间上看,乡民的生活世界被切割成两部分:一是常日生活,一是节日生活。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语境中,中国乡村社会面临着日益同质化的发展趋势。中国城镇化的迅猛发展更是令传统的农耕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改变。今天,普通民众的常日生活被各种趋同性的事物所充斥,城乡、地区差异日益缩小。节日生活是我们窥探村落社会的一个独特文化空间,各地习俗的自我特征与时...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打树花,又称火树金花,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元宵节期间的民间社火活动。人们将废旧生铁炼成炽水,泼洒在城墙上,迸溅出璀璨的火花,连续的火花形成金色的“花雨”,犹如灿烂夺目的火树,因名“树花”。 蔚县打树花产生并流传于河北省蔚县暖泉一带。明代中叶,由于战争和暖泉古镇冶铁业的发达,铁匠作坊的铁匠们从铁水飞溅的火花中得到启示,发明了打树花。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 按照分工,打树花分为“掌炉”和“掌勺”两部分,掌炉者负责冶炼、抬送铁水;掌勺者负责打树花表演。打树花表演...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渼陂彩擎也称“渼陂妆辇”,是流传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文陂镇渼陂古村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 渼陂村是千年文化古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风景秀丽,物产丰富,人文气息浓厚,有众多独特民俗,留有大量明清古迹。农历二月初一下元宵节,是当地送“大神”的盛大节日。每逢下元宵,当地便要拜祖祭神,装扮彩擎,举行游街庆典。传说“大神”是当年张天师安置的冤魂,每年此时张天师会将冤魂送回洛阳,因此这几天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而彩擎表演就是其中一项。 渼陂彩擎是一种民间灯彩杂戏,分台...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东山转灯是一项集民俗仪轨、祭祀仪式、扎灯、剪纸、制炮技艺和文学、书法、绘画、乐舞艺术为一体的民俗活动,主要流传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向秦岭及四川盆地过渡的陇西走廊区域,包括陇南市武都区、康县、成县、文县、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的部分乡村,核心区域集中在舟曲县东山镇的韩沟、石家山、真节、坪里、店子湾、湾里、罗家、鲁家等行政村。 东山转灯自唐代以来已传承千余年,由最初群众为抵御蝗灾等自然灾害而采取的火把转灯祭祀活动,经历代发展,逐渐演变为集多种艺术于一体的民俗文化...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苗族舞龙嘘花是黔东南地区元宵节的重要民俗,源于汉族玩龙灯,经过苗族民众的不断传承,成为黔东南具有苗族文化特征并沿传至今的习俗。 台江县是该习俗的主要实践传承区域,有156个村寨参与,每年正月初五开始到正月十七结束,有严格的仪式仪轨,有编扎龙灯和制作嘘花(烟花)的技艺,原有文化内涵和形式保存较为完整。参与民俗活动的群众多,积极性高,苗族舞龙嘘花文化生态良好。 苗族舞龙嘘花习俗分为多个时间节点和活动内容:正月初五,祭祀请龙出水,方可编扎龙和制作嘘花。匠人用竹子...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德江炸龙是盛行于德江县城区的一项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民俗活动,源于舞龙求雨,在每年春节期间举行,用“炸”的方式去掉附在龙身上的邪气,今演变为酬神娱人的民俗活动,以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德江炸龙活动主要包括:扎龙、起水、亮龙、出龙、入户舞龙、游龙、炸龙、烧龙等环节,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炸龙”环节。扎龙,即正月初人们用竹篾编出龙头、龙身、龙尾,用皮纸粘好,并在上面勾画出相应图案,用绳子和木杆将龙头至龙尾串联固定,最后搭上勾画好的龙衣;起水,即正月初九各灯会...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湖北省鄂州市嵩山百节龙习俗是一项嵩山村村民在春节期间自发组织开展的大型龙灯游祭民俗活动,传承至今已有390余年的历史。灯会中的龙灯有101节,总长400多米,故谓之百节龙。 嵩山百节龙灯会活动的主要区域为燕矶镇嵩山村严家畈湾,活动范围遍及周边乡镇、村湾,来自江西、湖南、江苏等17个省市的严氏宗亲也会派代表前来观摩祝贺。近年来,当地围绕嵩山百节龙文化资源开展非遗传承教育活动,组织传承人传授扎制技艺,讲解龙灯祭祀礼仪,征集相关物件,新建博物馆,使嵩山百节龙这一...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赣南客家唱船习俗,是赣南地区客家民众在春节至元宵节期间围绕唱船仪式进行的民俗活动,主要流布于赣南腹地赣州市南康区的多个乡镇,并以横寨乡、大坪乡、龙岭镇为核心区向周边辐射,沿着山脉和水系传播,是这一区域客家人标志性的文化传统之一。 赣南客家唱船习俗萌发于原始社会的腊祭。客家人饮水思源,崇根重祖,以祭祀先祖为主要内容,祈求风调雨顺,去灾免祸。整个唱船仪式从腊月二十七或二十八始,至正月十六终,历时20天,全村所有的春节活动都围绕“神船”展开。唱船仪式由拜祭神船...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瑷珲上元节起源于清康熙年间,是集汉、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文化为一体的重大节庆活动。瑷珲上元节发源、传承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瑷珲镇。清代内阁中书杨锡恒所作《艾河元夕竹枝词》中记述了瑷珲上元节盛况。 瑷珲上元节有“立灯官”“闹秧歌”“抹花谜”“布阵容”“滚冰卖病”和“迎神赛社”等传统民俗活动。相传官府在大年前后封闭印信、停止办公,这期间要“立灯官”,一方之事由灯官做主;灯官上任前要进行“布阵容”仪式,最前方是大旗领队,后面有红色招牌,上书灯官姓名...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