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31   星期四   农历闰六月初七   大暑 大暑
搜索
地方新闻
为深入贯彻落实福建省文旅经济发展大会工作部署和《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方案》,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今年9月,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中国旅游报社承办“2023福建省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征集遴选宣传活动”。自活动正式启动以来,由各地市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推荐,共征集到42个候选案例。经组织文化和旅游领域专家、学者独立初评、集中评审和会议研究,最终评选出10个优秀案例并对外公布,进一步发挥典型示...
查看更多
讲述人: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家廒头村鱼灯扎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成洪积
专题报道
编者按 渔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悠久的渔业发展史上,留下了大量极具特色的渔业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发展乡村产业、建设和美乡村、赓续农耕文明、推动文化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本期,我们邀请5位渔文化非遗传承人讲述近年来传承非遗文化、普及相关知识、满足百姓文化需求的故事,一起感受新时代渔文化的勃勃生机。 小小鱼灯 温暖千家万户 讲述人: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区级非物...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民族传统节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认同和情感联系的纽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民族传统节庆通过唤醒和增强集体记忆、强化认同。但当前许多民族传统节庆发展面临着节庆减少、意义缺失、“认同”功能弱化、针对性保护措施待加强等问题。因此,应充分挖掘与发扬我国民族传统节庆内涵价值、强化民族传统节庆“认同”的功能、因地制宜保护民族传统节庆,从而使其不断发扬壮大,让民族传统节庆活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实践支撑...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在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来临之际,10月20日,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河北省群众艺术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河北博物院等承办的2023年“乐享河北 非遗会客厅”系列活动——“九九重阳”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启幕。该活动以宣传“尊老、敬老、爱老”等传统美德为主题,为期两天里组织4场“九九重阳”曲艺专场展演,以及“重阳健身动起来”示范教学、根雕等传统技艺类非遗作品展示、传统医药类非遗咨询服务、书法类非遗展示体验、“康养小礼等你领”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9月28日,在中秋节、国庆节“双节”到来之际,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河北省群众艺术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河北博物院等承办的2023年“乐享河北 非遗会客厅”系列活动——“月满中秋 喜迎国庆”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在河北博物院成功举办。 据介绍,本次活动分两个场地举办,主会场为河北博物院非遗会客厅,分会场为河北省群众艺术馆(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会场活动包括两场“月满中秋 喜迎国庆”非遗展演,一场非遗展示、体验,以及“中秋有好礼...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 【清】庞垲 万树凉生霜气清, 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清荷叶, 万点银花散火城。 这是清代诗人庞垲对古都长安中元节景象的动人描绘。农历七月半,酷暑未尽,初秋方至,日间或许仍然挥汗如雨,但夜间则会迎来久违的清凉。此时明月朗朗,清风徐徐,人们纷纷从暑热的室内走进月皎风清的清凉世界,拜祭先祖,超度亡灵,燃放河灯,观赏美景...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人的制茶、饮茶传统,都是中国人探索自然宇宙、认知生命健康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智慧。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四时更替,指导着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饮用和相关观念与习俗,都与二十四节气密不可分,各个节气给予了茶不同的滋味和功效。 茶作为民间俗称“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它不仅是简单的饮品,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以茶敬客...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高考后放松身心,旅游是绝佳选择。选择有意义有品位的出游线路,会为旅程增添几分意趣,增加几分色彩。 高考前夕,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山西省10条非遗旅游主题线路,展示三晋非遗蕴含的文化内涵,打造“跟着非遗去旅行”品牌,游客可以在旅行中体验三晋非遗的无穷魅力。 省文旅厅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精心设计的非遗线路具备代表性、舒适休闲性和互动参与性的特点;体验线路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充分展示特质鲜明的当地旅游文化资源;按照区域分布,合...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从惟妙惟肖的凌源皮影,到诙谐幽默的东北二人转;从欢天喜地的复州鼓乐,到古朴神韵的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漫步辽宁,一项项非遗承载多彩文明,连通民族血脉深情。多年来,辽宁省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持续蓬勃发展,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健全,保护传承机制有效运行,活化实践方式日益丰富。 “非遗+”融入生活形成当代价值 为了留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记忆,辽宁省自2005年起便着手开展相关保护工作。近几年,辽宁实践“两创”方针,逐步形成“非遗+”发展新模...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研磨、分筛、混合、调配、起模……”日前,在宁夏灵武市兴唐苑景区的非遗展示中心,一位学生在数字化虚拟体验互动机上按提示依次点击屏幕,将药材碎成颗粒、磨成粉、揉成丸,体验制作中草药水丸,一旁围观的研学同伴也兴致盎然。“自从引入数字信息技术,游客可以自己动手制作非遗实物,还能借助虚拟场景、影像捕捉、触摸模拟等现代技术手段体验非遗制作过程,沉浸交互式感受非遗魅力。”宁夏灵武市文化馆馆长顾登华告诉记者。 非遗研学只是宁夏“非遗+旅游”深度融合的一...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