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31   星期四   农历闰六月初七   大暑 大暑
搜索
论坛
按照文化事象的自身规律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曲艺曲种的保护为例吴文科    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的汹涌浪潮下,从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和捍卫世界各国的文化主权、强化不同民族的文化身份、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大前提出发,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2006年正式生效为标志,保护包括口述传统、表演艺术、风俗礼仪和节庆、传统手工伎艺、关于自然界和宇宙的传统知识与实践、以及相关文化活动空间在内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然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查看更多
论坛
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层面——兼谈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邢  莉    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把世界遗产分为:1、人类的创造。包括世界遗产类别中的世界文化遗产、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2、大自然的创造。3、人类与大自然的共同创造。就世界文化遗产来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范围内经过了一个逐步认识、逐步扩大的过程。《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什麽是文化遗产作了明确的界定,主要包括文物、建...
查看更多
论坛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资华筠 蒙昧中的醒悟    说来惭愧,作为...
查看更多
论坛
 新世纪民间文学普查与保护的若干问题刘锡诚  摘 要:2006年6月起在全国开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民间文学”自有其独特性:一是20世纪80年代曾经进行过较为全面的普查,这次可称为“跟踪调查”或“重复调查”;二是民间文学普查不限于数据收集,而是要采集记录流传在口头上的作品,寻找和发现重要的传承人。在这两点上与其他的类别相异。调查要遵守唯物史观和“全面性、代表性和真实性”的原则和参与观察法。与其他“非遗”类相比,民间文学名录的申报工作相对滞后,既有工作...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专家:民族传统节日属认同文化    国家文化部办公厅于1月30日下发《关于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开展富有特色文化活动的通知》,要求各级文化行政部门紧紧围绕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的不同主题,组织节日期间的各项文化活动。春节期间,国内相关媒体就此采访了我国专家学者。乌丙安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    春节集喜庆礼仪、祭祀习俗、节日服饰、餐饮习俗、游艺竞技习俗、乡里社交习俗等之大成,丰富多彩,成为展示...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盘点2007 展望200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令人振奋   春节临近,年味渐浓。1月30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迎春座谈会在文化部召开,会上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向专家委员会总结了2007年十个方面的工作进展,并通报了2008年将要开展九个方面的工作安排。专家学者们认为,2007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特大丰收年;2008年明晰的工作思路和充实的工作安排,也令他们精神振奋。   &nb...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敦煌,辉煌与沉痛的艺术品段然  有人说,敦煌是多种文化融汇与撞击的交叉点,因为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曾在这里碰撞出火花;有人说,敦煌是艺术的殿堂,理由来自那些公元4至11世纪的壁画和雕像;还有人说,敦煌是文献的宝库,这里蕴藏着的数以万计的赤轴黄卷足以让世人惊叹。然而敦煌究竟是什么,恐怕只有来过这里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  多少人曾经踏着文明的碎片,寻着丝绸之路的印迹来到这片地方。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丝绸之路商贸往来逐渐繁盛,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中原进入西域...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地名同样是文化遗产 对乱改地名说“不”  嘉    宾: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主席、中国地名研究所所长刘保全  对话人:人民日报记者苏显龙    我国现存千年以上古县700多个、古镇千余个  古地名蕴含深厚文化内涵  记者:前不久,第九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大会暨第二十四次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会议确定地名属非物质文化遗产,适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地名保护为什么会引起国际社会如此高度的重视?   刘保全:地名是历史的产物,具有本身的文化认同性与延续性。特别...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两个民间美术研究机构落户天津大学  中国民间美术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和中国木版年画研究基地,于9月16日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成立。  我国是民间美术的“大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多样,美术遗产极其丰富。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但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中,出现急速瓦解和消失的困境。由中国民协批准成立的中国民间美术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和中国木版年画基地将致力于民族民间美术遗产的抢救、整理、挖掘与弘扬,承担国家相关文化项目,培养有关研究人材,为我国...
查看更多
论坛
“民本思想与民族意识是传统评书的底色”――与曲艺专家戴宏森一席谈   每天下午两点开书,听入了迷的老主顾们,都有一定的茶馆,天天按着时候准到。……在冬天的时候,屋里空气非常的热,叫炉子烤得脸蛋儿通红,一位一位都瞪着眼睛歪着头儿,瞅着说书的大老板,听个有来有去,谁都懒得动窝儿。――张次溪《人民首都的天桥》  问:评书作为我国一门传统的曲艺形式,在北方地区非常流行。从历史上看,传统评书兴起于什么时候?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戴宏森:类如今天评书的艺术起于唐,兴于...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