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29   星期四   农历五月初三   
搜索
地方新闻
6月15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河北篇》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太行水镇举行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现场 在铿锵有力的常山战鼓鼓点声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总编室主任梁建增,河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那书晨,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张才,保定市人民政府市长闫继红为开机揭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聚焦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千年...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近日,青海省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非遗购物节”系列宣传展示活动圆满落幕。全省上下紧扣“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的主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展了147项系列宣传展示活动,涉及各级各类非遗项目600项,非遗传承人千余名,惠益群众达300万人(次)。活动呈现四个亮点。 西宁市中心广场主会场活动,全方位打造非遗消费和体验新场景,举办“青海非遗大集”活动。围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高考后放松身心,旅游是绝佳选择。选择有意义有品位的出游线路,会为旅程增添几分意趣,增加几分色彩。 高考前夕,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山西省10条非遗旅游主题线路,展示三晋非遗蕴含的文化内涵,打造“跟着非遗去旅行”品牌,游客可以在旅行中体验三晋非遗的无穷魅力。 省文旅厅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精心设计的非遗线路具备代表性、舒适休闲性和互动参与性的特点;体验线路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充分展示特质鲜明的当地旅游文化资源;按照区域分布,合...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姜文英(供图:受访者) 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这样一个“巧人”,40年来,她将时光凝于指尖,一把剪刀和掌中的老茧诉说着匠人的坚守与执着,她就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苗族剪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贵州省“五一”劳动表彰获得者姜文英。 姜文英于1971年出生于贵州省台江县的一个小村庄,母亲是当地的剪纸能手,她自小耳濡目染,9岁就开始学习苗族剪纸。没有样品,她就把报纸上的图案剪下来,贴在墙上细细揣摩,从母亲所讲的...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6月17日至18日,广州市增城区举办全国百项非遗进增城活动,组织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走进增城荔枝果园、商圈、社区、景区,开展非遗展示体验活动,与市民游客“零距离”接触。 破圈:非遗走进荔枝园,赋能乡村振兴 多个非遗项目走进增城特色——荔枝果园,为游客带来更丰富的游玩体验。荔枝树下,红釉彩瓷“满堂红”、陶瓷微书为乡村丰收图景注入古韵绵绵的意味;另一片果园里,民间艺术家用竹乐器吹出旋律,游客撑起油纸伞、试穿苗族服饰...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教师发展中心附属小学乡村复兴少年宫的孩子们在学习省级非遗“海安花鼓”。(视觉中国/光明图片) 贵州黔东南黎平县肇兴侗寨,侗族群众在田园中演唱侗族大歌(视觉中国/光明图片) 编者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和乡村振兴重要指示精神,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文...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五月五,过端午。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这个源自先秦夏至节辟邪祛毒的节令习俗,经不断流变演化,衍生出防疫、祭祀、游艺、保健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 2006年5月20日,屈原故里湖北宜昌及秭归申报的“端午节(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由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9月,湖北宜昌、黄石和湖南汨罗、江苏苏州三省四地共同申报的“端午节”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今年端午连着夏至,节日与节气相连,文化的氛围更加浓郁。包括夏至在内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智慧结晶,近年来广受关注,成为美术工作者的重要创作主题。如何以艺术诠释节气之美?今天,本版聚焦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与相关美术创作、创意设计、传统工艺,约请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展现千年智慧与现代生活的艺术连接,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 ——编  者   设计里的非遗传承...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老手艺,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似乎是陈旧的事物。长期存在于农业社会中的老手艺,在人类进入机器化大规模生产后,似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近几个月的调研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非遗“老手艺”,遇上了一群“新匠人”。 山东潍坊的国际风筝会办成了“人类想象力大赛”,很多风筝代表性传承人把传统手艺“玩出了国际范儿”,用造型新颖、科技含量十足的风筝赢得国内外游客的赞许; 苏绣的青年传承人把传统技艺与新理念相结合,把苏绣扇子...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厚根基。6月以来,各地文物部门、文博单位围绕“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主题,组织开展了数千项线下线上活动,充分展示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营造了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眉山三苏祠考察时指出,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