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地方新闻
 8月12日至18日,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同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再次合作,特别策划云南省文化旅游推介活动第二期 ——“七彩云南·魅力非遗”短视频展播活动,作为本年度部省合作的收官之作。该活动在中心官网、微信公众号、脸书、推特、影格、领英、油管等海内外主流新媒体平台同步推出,受到法国网友们的喜爱和欢迎,短短一周即覆盖近10万人次受众,收获5000余次互动。 Facebook云南竹编帖文 Twitter云...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东山转灯是一项集民俗仪轨、祭祀仪式、扎灯、剪纸、制炮技艺和文学、书法、绘画、乐舞艺术为一体的民俗活动,主要流传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向秦岭及四川盆地过渡的陇西走廊区域,包括陇南市武都区、康县、成县、文县、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的部分乡村,核心区域集中在舟曲县东山镇的韩沟、石家山、真节、坪里、店子湾、湾里、罗家、鲁家等行政村。 东山转灯自唐代以来已传承千余年,由最初群众为抵御蝗灾等自然灾害而采取的火把转灯祭祀活动,经历代发展,逐渐演变为集多种艺术于一体的民俗文化...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德江炸龙是盛行于德江县城区的一项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民俗活动,源于舞龙求雨,在每年春节期间举行,用“炸”的方式去掉附在龙身上的邪气,今演变为酬神娱人的民俗活动,以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德江炸龙活动主要包括:扎龙、起水、亮龙、出龙、入户舞龙、游龙、炸龙、烧龙等环节,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炸龙”环节。扎龙,即正月初人们用竹篾编出龙头、龙身、龙尾,用皮纸粘好,并在上面勾画出相应图案,用绳子和木杆将龙头至龙尾串联固定,最后搭上勾画好的龙衣;起水,即正月初九各灯会...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一个节气,民间称“打春”。内乡打春牛习俗是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世代传承的立春节气习俗。春季万物复苏,打春牛预示农耕活动的开始,有规劝农事、鼓励春耕的含义。内乡县城和各个乡镇及镇平、淅川、西峡、邓县一带是该习俗的集中区域,来自周边湖北、陕西等地的民众也会赶来参加。 打春牛活动分为祭春、迎春、打春、闹春、送春等。立春前一日群众自发组织迎春队伍去先农坛祭拜春牛和芒神,并在附近田里耕地以祈丰年;立春日民众齐聚内乡县衙,鞭打由当地长者指导扎制的纸...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织金苗族蜡染技艺是主要流布于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同时辐射周边区域的蜡染技艺。织金地处乌蒙山区腹地,据《织金苗族》记载,其境内32个乡镇(街道)均有世居苗族,并传承蜡染技艺。 织金苗族蜡染技艺分为5个步骤。第一步为构图,不借助剪纸或其他工具,仅用指甲构图。第二步为画蜡,蜡刀(全世界最小)加热后,蘸蜡在白布上描绘纹样生成图案。第三步为染色,将布料放入染缸中染色,通过不同手法将布染成满意的靛蓝色为止。第四步为脱蜡,将染好蜡的制品放入沸水中脱蜡。第五步为漂洗,将脱蜡...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湘西苗绣是中国苗绣的杰出代表之一,是湘西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种传统美术。其历史悠久,唐代史籍中已有苗族先民身穿装饰花鸟图案服装的记载。湘西苗绣现主要流布于湖南省湘西地区,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八县市及湘西经济开发区为核心流布区域。 湘西苗绣广泛应用于服装、围裙、鞋帽、头帕、手帕、挎包、背被、荷包、钱包、枕顶、帐帘、门帘等生活用品中,以充满幻想的装饰艺术风格,对比强烈的图纹设计配色和突显意念的各式图腾标徽为典型特征。其纹样绣法及板块因地域差别而有差异,分...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梅山剪纸是主要流传于湖南省梅山地区的传统剪纸艺术。梅山地处湖南中部偏北地区,是宋代以前少数民族向西南迁徙过程中的重要驿站,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兼容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的梅山文化。梅山剪纸历史悠久,清代已在民间广泛流传。如今梅山剪纸集中分布于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并辐射至周边县市。 梅山剪纸有剪花和锉花两种类型。其剪花风格稚拙淳朴,使用剪刀和当地土造红纸制作,一次能剪4—6层,作品以生活用品为主,包括鸡蛋花、门笺纸、双鹅婚庆窗花、盖碗花、寿诞花等。梅山剪纸作品因用...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海伦剪纸是流传于东北大地的一种民间艺术,发源于古代满族先民剪兽皮做饰物的古老习俗,现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绥化市海伦市内的城市乡村,并扩展到周边市县。 海伦剪纸其刀工卓绝,形成了古朴工细、浑厚博大、稚拙中见华丽、朴实中见情趣、细而不腻、刚中有柔的艺术风格。 海伦剪纸在继承传统民间剪纸的基础上,十分注重创新发展,逐渐把写意的随意性体裁发展为以刻线为主体的装饰造型设计。它把平面层次镂空发展为体现焦点与散点透视关系的多层次空间画面;把平面纹样装饰发展为主体造型和镂空...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太原剪纸是太原民众十分喜爱的民间传统艺术。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现以山西省太原市为核心分布区域。 太原剪纸以纸张为原料、剪刀为工具,用镂空的艺术表现形式表达艺人对世界的感悟,常用于逢年过节、婚嫁迎娶、乔迁新居、过会赶集、生日满月和日常生活等民俗事项,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是太原人文历史的百科全书。 太原剪纸写实而不拘泥,夸张不荒诞,变形不失真,线条流畅,生动细腻,给人以含蓄自然之美,浓缩了太原古老文化艺术的魅力。其工艺特征较为复杂,包含画稿、拨样、搓捻子、订...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松花江放河灯习俗是由祭奠亡灵的形式演变成为祈福生活的仪式,而流传于吉林省吉林市一带的大型祈愿民俗活动。吉林市地处长白山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水系发达,有“北国江城”之美称。 明清时期,建船厂,设水师营,常有落江溺水身亡者。驻船厂都统为稳住人心,在中元节高搭法台,为死者超度亡灵。人们为祭奠死亡的人,便在江上施放河灯。据《永吉县志》记载:“燃灯顺流,如万朵金莲浮于水面,船僧具经,铙钹鼓吹并作,士民竟相接踵摩肩。”此后,每到农历七月十五日,人们就用放河灯追祭祖先...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