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1   星期日   农历四月十四   立夏 立夏
搜索
地方新闻
12月29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通知,认定淄博市陶琉国艺馆等13个山东省非遗旅游体验基地。 山东省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名单 淄博市陶琉国艺馆 滕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 利津县老街长巷非遗街区 烟台市非遗体验馆 中国龙口粉丝博物馆 潍坊十笏园非遗空间 潍坊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 东平县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 文登金长林花...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山东基层社区,正在成为非遗传承发展的“万亩良田”。近年来,山东各地创新探索“非遗在社区”工作,积极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弘扬。系列案例涌现出来,让社会各界看到非遗项目的蓬勃生机。 成熟案例彰显发展活力 青岛市东流亭社区以“我们的节日”为主线,充分利用传统节庆提升创新传统礼俗,举办了“清明节敬贤复礼桑梓情深”“重阳节德润乡邦孝道礼俗”等系列节庆活动,增进了社区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激发起传承保护的参与和担当热情。 为...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广西 广西壮族自治区参与此次申报的两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别为:黑茶制作技艺(六堡茶制作技艺)(2014)和茶俗(瑶族油茶习俗)(2021)。 黑茶制作技艺(六堡茶制作技艺) 黑茶制作技艺(六堡茶制作技艺)是以广西梧州市、桂林市、横州市等地种植的茶叶为原材料,经过采青、晾青、杀青、揉捻、沤堆等多道工序,制造出外观色泽黑褐光润、茶汤呈琥珀黄红之色、喝时滋味醇厚甘爽、闻有槟榔香味等品质特征的六堡茶的传统技艺...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茶在我国的利用主要有药用、食用和饮用,相关茶俗亦随之产生。魏晋南北朝时期,茶俗已经涉及种植、采摘、择水、选器、饮用、赏鉴等丰富多彩的内容,至唐宋时期更加兴盛,既有帝王之乐、文人之雅,又有市井之趣,并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国外传播。传承至今的茶俗,包括以茶为主体的习俗和以茶为媒介的习俗,已成为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传统,其表现更为多样,更具辨识度,并拥有更高的认可度。对茶俗的形成、发展与当代传承,以及茶俗与茶礼互动交融的梳理与阐释,有利于更好地理解...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京郊村落形成、变迁的历史,是华北研究以及所有乡村历史研究无法回避的问题。近年来历史地理学、社会史学、民俗学、历史人类学对京郊文化的研究已取得了相当出色的成果,但以艺术史为角度,探讨明清时期京郊古村落空间布局的演变与族商和城乡之间礼俗互动机制的联系,还有待深入。而永定河畔乡村中出现的“龟形图式”现象及其空间关系、空间变迁或可成为新的切入点。 【关键词】空间图式;世俗趋势;轴线;京郊文化 关于北京京郊乃至华北区域的研究,多...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攻克儿童血管连接难题的血管间断缝合法和潮绣里的“钉金绣针法”有何异曲同工之处?充满力量感的传统英歌凭借何种魅力让潮汕人爱到疯狂?一口正宗的潮州工夫茶背后蕴藏着怎样的人间烟火与生活哲学?对身体柔韧性和力量要求很高的“叶问蹲”竟然属于咏春拳中难度最低的A级动作?纯靠裸眼书写的陶瓷微书有多精细? 南海之滨、南岭以南,独具粤地风情的多样非遗,总能引发人们强烈的探索欲望,带来别样的惊喜。文化和旅游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广西贺州瑶族服饰主要有过山瑶(盘瑶)、平地瑶、土瑶三种类型。贺州瑶族服饰受壮族文化、客家文化、土著文化等因素影响,在长期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中,呈现出近壮似壮、近汉似汉的多元风格,由此形成了独特的纹饰符号,以“五色”体系为主的服饰色彩,均衡的纹样构图以及丰富的头饰和辅助配饰。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瑶族服饰经历着从家庭、师徒到课堂并行的传承方式的变化,从义务、生计到文化使命的传承观念的变化以及从线下实体到网络平台的传承媒介的发展...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2022年11月29日,中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申报片 本次入选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共涉及浙江、福建、北京...
查看更多
论坛
南岭民族走廊”是费孝通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汇集点,是贸易之路,更是文化融合与发展之路,其地域范畴涵括湘桂粤滇黔赣,拥有汉藏语系、壮侗语系、苗瑶语系等20个世居少数民族,其中瑶族近300万人。 南岭走廊瑶族刺绣技艺研究现状 南岭走廊留存着大量极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以广东乳源瑶族刺绣、湖南隆回花瑶挑花、广西贺州瑶族服饰技艺等国家级非遗为典型代表,它们是中国乡土文化的瑰宝。20...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乳源瑶族刺绣工作站绣娘传授学生基本绣法(受访者供图) 日前,笔者走进位于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的世界过山瑶风情园文化馆,看到瑶族刺绣工作站里,有十多个身穿瑶族传统服饰的绣娘聚精会神地创作着手中的作品,瑶族刺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邓菊花手把手指导绣娘穿针引线。“我们瑶族家家户户都会刺绣,可以说,瑶绣就是我们瑶族的‘活文字’。”抚摸着手中的绣片,邓菊花向笔者介绍。 瑶族刺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