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10-02   星期四   农历八月十一   秋分 秋分
搜索
(鄂文旅发〔2022〕19号)
通知公告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鄂文旅发〔2022〕19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有关部门: 经湖北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2年5月23日   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鄂文旅发〔2022〕19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有关部门: 经湖北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2年5月23日   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在十八洞村苗绣特色产业专业合作社,村民石顺莲正带着合作社的社员们,赶制一批苗绣作品。 有的是蝴蝶、花草图案。“花草代表着儿女,蝴蝶代表着妈妈,蝴蝶和花草连接在一起,就像儿女和妈妈的心永远不分开。”石顺莲说。 有的则是描绘新气象的新苗绣。五彩丝线在石顺莲手里上下翻飞,她绣的是一幅名为《丰收》的苗绣,展示的正是近年来村里人脱贫致富的新图景。 还有更现代的题材。有的绣着地铁和动车,还有的苗绣图案绣在新潮的女士挎包、家居用...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图①:战国彩绘对凤纹圆耳杯。图②:战国雕刻彩绘鸳鸯漆豆。 (荆州博物馆供图  制图:张丹峰) 核心阅读 传承千载的楚式漆艺,承载着厚重的楚文化,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近年来,湖北荆州市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楚式漆艺,探索了一系列创新实践:以现代学徒制培育巧匠,开发集文旅、研学、传习于一体的漆艺新业态,建立漆器生产加工产业链……古老的楚式漆艺,在保护传承中绽放光彩...
查看更多
论坛
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草原上,艺人尕藏扎西(中)和同伴在弹唱格萨尔。(摄影:新华社记者 陈斌) 3月2日,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迎晖幼儿园的孩子们正在学习舞龙。近年来,该校将舞狮、舞龙、大鼓等非遗文化融入幼儿素质教育,丰富校园生活。(摄影:王华斌)(人民图片) 今年“五一”假期,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映美湖景区推出天空之伞“非遗”文化节,吸引不少人前来游玩。(摄影:陈晓...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今天是母亲节,向自己的母亲、成为母亲的自己或是全天下母亲表达礼敬与爱意,成为许多人早上醒来后所做的第一件事。一时间,祝福、鲜花、歌声成为大家微信朋友圈中的主题。 尽管母亲节并非我们的传统节日,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这一时间节点表达对母亲的深厚情感。事实上,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有数不清的关于母亲、母性、母爱的主题和内容,而表达我们的敬爱之心、教导后辈秉持敬母爱母的美德更非外国专利,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它们就在我们身边...
查看更多
要闻
“非遗半月报”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在2018年推出的资讯类专题。在这里,您可以通过1分钟阅读,快速了解半月来国内外有关非遗保护的重要新闻事件。最新非遗动态,我们为您梳理。 第92期:2022年4月11日-24日 1. 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再次走进非遗传承馆 2. UNESCO亚太培训中心第11次管委会议在京成功召开 3.“世界记忆遗产——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数字平台上线发布...
查看更多
通知公告
走进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作品展览征稿启事 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位于武陵山脉中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湘西州)境内。湘西州是武陵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2010年5月,国家文化部批准设立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21年5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为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授牌,成为首批国家级文...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走进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作品展览征稿启事 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位于武陵山脉中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湘西州)境内。湘西州是武陵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2010年5月,国家文化部批准设立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21年5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为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授牌,成为首批国家级文...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云南建水紫陶制作过程中的陶坯刻花环节。(摄影: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儿童在社区活动中体验皮影戏。(摄影:新华社记者 王翔) 核心阅读 非遗技艺从过去的抢救性保护、展览式传播,逐步回归生产实践和生活体验,非遗工艺品从博物馆走入百姓日常,非遗资源有机融入文化生活,深度嵌入文化产业发展之中,展现出日新月异的时代气息和创新活力。 “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已成为非遗传承发展的共识...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