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23   星期五   农历四月廿六   
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      流行于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的岫岩满族剪纸始于17世纪初满族进入岫岩时,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满族人盛行用挂旗供奉祖先,这种形式促进了剪纸的发展,并进一步演变出窗花、棚花、灯花等多种样式,在满族民间的婚丧嫁娶等习俗活动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岫岩满族剪纸与当地的社会风习密切结合在一起,遇红事以红纸剪龙凤、“囍”字等以示庆贺,办白事用白纸剪团花、纸幡等以示悼念,赶上年节则剪挂旗窗花或葫芦以烘托喜庆气...
查看更多
东北大鼓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黑龙江省五常市      东北大鼓是一种地方性的曲艺鼓书暨鼓曲,主要流行于我国东北三省,历史上曾有过“奉天大鼓”、“辽宁大鼓”等名称。它最初由表演者一人说唱并以小三弦自行伴奏,后发展为一人自击书鼓和简板,以东北方言演唱,另有乐师操三弦伴奏。20世纪初,东北大鼓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奉调”、“东城调”、“江北派”、“南城调”和“西城调”等多种不同的艺术流派,各派的唱腔风格和传统曲目都独具特色。   复州东北大鼓在瓦房店地区已有三百年...
查看更多
东北大鼓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榆树市      东北大鼓是一种地方性的曲艺鼓书暨鼓曲,主要流行于我国东北三省,历史上曾有过“奉天大鼓”、“辽宁大鼓”等名称。它最初由表演者一人说唱并以小三弦自行伴奏,后发展为一人自击书鼓和简板,以东北方言演唱,另有乐师操三弦伴奏。20世纪初,东北大鼓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奉调”、“东城调”、“江北派”、“南城调”和“西城调”等多种不同的艺术流派,各派的唱腔风格和传统曲目都独具特色。   复州东北大鼓在瓦房店地区已有三百年的...
查看更多
东北大鼓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锦州市      东北大鼓是一种地方性的曲艺鼓书暨鼓曲,主要流行于我国东北三省,历史上曾有过“奉天大鼓”、“辽宁大鼓”等名称。它最初由表演者一人说唱并以小三弦自行伴奏,后发展为一人自击书鼓和简板,以东北方言演唱,另有乐师操三弦伴奏。20世纪初,东北大鼓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奉调”、“东城调”、“江北派”、“南城调”和“西城调”等多种不同的艺术流派,各派的唱腔风格和传统曲目都独具特色。   复州东北大鼓在瓦房店地区已有三百年的...
查看更多
东北大鼓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      东北大鼓是一种地方性的曲艺鼓书暨鼓曲,主要流行于我国东北三省,历史上曾有过“奉天大鼓”、“辽宁大鼓”等名称。它最初由表演者一人说唱并以小三弦自行伴奏,后发展为一人自击书鼓和简板,以东北方言演唱,另有乐师操三弦伴奏。20世纪初,东北大鼓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奉调”、“东城调”、“江北派”、“南城调”和“西城调”等多种不同的艺术流派,各派的唱腔风格和传统曲目都独具特色。   复州东北大鼓在瓦房店地区已有...
查看更多
东北大鼓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瓦房店市      东北大鼓是一种地方性的曲艺鼓书暨鼓曲,主要流行于我国东北三省,历史上曾有过“奉天大鼓”、“辽宁大鼓”等名称。它最初由表演者一人说唱并以小三弦自行伴奏,后发展为一人自击书鼓和简板,以东北方言演唱,另有乐师操三弦伴奏。20世纪初,东北大鼓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奉调”、“东城调”、“江北派”、“南城调”和“西城调”等多种不同的艺术流派,各派的唱腔风格和传统曲目都独具特色。   复州东北大鼓在瓦房店地区已有三百年...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盖州市      盖州皮影戏又称“辽南皮影戏”,流传于辽宁省盖州地区的岫岩、海城、大石桥、瓦房店、庄河等地。它起源于明末清初,至清末民初臻于完善。盖州艺人以驴皮为原料,将之刮薄至透明的程度,用来雕刻人物,制成工艺精美、造型独特的皮影形象。   盖州皮影戏的唱腔委婉动听,明显带有辽南民歌的风味,唱词格式规范,风格自然流畅,唱、念多使用盖州当地民间土语,显示出诙谐幽默的风格。伴奏乐队文武场齐全,主奏乐器是当地自创的梧桐四胡。盖...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鞍山市      岫岩皮影戏在明清时期传入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地区,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早期皮影表演为“独影”形式,清代同治年间形成“溜口影”,民国后演变为“翻书影”,现在岫岩皮影戏仍保留了部分“溜口影”的原始形态。   岫岩皮影戏唱腔音乐丰富,有《大慢板》、《慢板》、《流水》、《快流水》、《快板》五个板式,演唱时按生、旦、净、末、丑的行当分出大小两种唱法,各有固定的唱腔板式,唱词按句法结构可分为“三赶七”、“硬唱”、“七...
查看更多
吕正业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满族,1962年1月生,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岫岩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1985年拜岫岩皮影艺人丁德显为师,专攻生、小(旦)行当。1989年师从艺师孙崇林学习四弦,练就了自拉自唱的功夫。嗓音靓丽清新,唱腔柔婉细腻,被誉为“不是女人唱,胜似女人腔”。掌握的传统剧目有《秦凤仙招亲》《血书记》《罗通扫北》等二十余部、四百余本。曾连获五届辽宁省皮影戏调演金奖,获2013年全国皮影戏优秀节目等多个奖项。出版了《岫岩皮影戏...
查看更多
李洪斌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9年生,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阜新玛瑙雕代表性传承人,辽宁省玉石雕刻大师。李洪斌做活讲究工细,里外皆有活,尤其是“取链活环”的雕刻绝技工序十分复杂、精妙。此外,“打钻掏膛”“肩耳制作”“透雕活球”也是玛瑙素活雕刻中典型的工艺技术。素活中装饰雕刻运用广泛,有圆雕、浮雕、镂空雕、阴线刻等,同时选择恰当的部位施以俏色,使作品更富于变化。代表作品有:《花薰》《花》《链条亭式炉》等。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