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19   星期二   农历闰六月廿六   
搜索
论坛
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概况及启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权益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其自提出伊始就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也是由国际组织最初提起并制定规则来认定和保护的,因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必然要将相关的国际保护规则,包括保护模式、经验成就及争端热议作为立法考虑的前提和重点。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立法概况   (一)主要国际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及保护趋势  自20世纪60年代起...
查看更多
论坛
满族说部文本及其传承情况研究高荷红    内容提要:《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第一批一共11部10卷本;除此之外,我们了解的还有28部,还有徐爱国的《天命雄鹰》,张德玉搜集整理的《三皇姑开矿》、《佟春秀传奇》,后来加入的明代《依尔哈木克》、《莉珠坤逃婚记》,对这些文本及其传承情况的介绍,我们发现满族说部文本经过多少代人的传承,在传承过程中形成了诸多异文,只有那些传承脉络比较清晰的家族才传承了下来。  关键词:满族说部 文本 流传情况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
查看更多
论坛
哈萨克族口头文学的巡回传承特点黄中祥  [内容提要] 巡回传承方式是通过民间说唱艺人走村串户的说唱方式来进行传承的一种形式。巡回传承始于中世纪,盛行于近代,直到20世纪80年代仍然流行于哈萨克草原,是在时令性游牧生产和生活中孕育形成的。说唱艺人拿着冬不拉琴,随着时令性搬迁的畜群,进行巡回说唱。这种独特的传承方式是由其所处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  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民族居无定所,人少畜多,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中寄托自己的理想,抒发自己的感情,不是在静谧的书...
查看更多
论坛
探寻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江迪     ■新闻背景   据国家文物局透露,今年准备在古城古镇古村保护做三方面工作:第一,摆位。要把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摆在文物保护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第二,规划。文物部门要参与到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规划制定当中。第三,综合。文物部门要有整体观念,既考虑文物保护,也考虑自然生态保护;既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也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同时还要把文物保护与改善民生、改善环境结合起来。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把传承文...
查看更多
论坛
“非遗”数字化保护中的传统医药  诸国本     ●我国的传统医药,包括中医药、民族医药和其他民间医药三个部分。三者在学术上都是平等的。  ●中国的传统医药把“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作为重要内容,扩大并深化了“非遗”的内涵,最能够体现“非遗”的精神和灵魂,是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纲。  ●行业标准是比较高的规范,是一个圭臬。但人文学科尊重独创和唯一。所以,给一点宽容,留一点空隙和余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制订行业标准时应该注意的。  我国的非物...
查看更多
论坛
昆曲文化活态传承的“苏州读本”黄金   毕朦予    昆曲,发源于14、15世纪的苏州昆山,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曲唱艺术表现形式,以曲词典雅、细腻传神、清丽婉转著称。2001年5月18日,昆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为这种已经被市场淡忘的舞台艺术形式的重新火热造就了声势。近年,包括青春版《牡丹亭》、全本《长生殿》、《1699·桃花扇》等在内的昆曲作品备受瞩目也与此不无关系。但另一方面,入选该名录,更意味着政府和昆曲的传承...
查看更多
论坛
振兴手工生产 践行生态文明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以工业化为文明构建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通过注重经济快速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却同时付出了生态破坏的沉重代价。如今,面对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严酷现实,国际社会开始觉醒和反思,积极探寻超越传统发展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新途径。    针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在可持续发展主题下关注“生产方式”,摒弃科技万能论,重视和开发有利于维护“自然—人—社会”生态关系和人类文明全面利益诉求的手工生产力,是切实...
查看更多
论坛
非遗是稀缺资源 不宜做价值判断     12月1日《人民日报》刊登评论《并非所有“非遗”都须复活》,其中提到“文化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那些对当代生活有价值的传统文化自然会保留下来,而有些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会因为缺少活力而渐渐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也是如此,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应当在当下‘复活’,对待那些已经被历史淘汰的文化、已经无法活态存续的‘遗产’,最好的方法可能是记录和存档,使后来的人们了解其在文化长河中的位置和作用即可”。    该评...
查看更多
论坛
戏曲小剧种复兴需要更多好戏     芗剧、赣剧、汉剧、湘剧、琼剧、滇剧、婺剧、淮剧、锡剧、苏剧……这些平常难得一见的戏曲剧种荟萃在同一个舞台,这个舞台就是正在江苏苏州进行的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27个剧种创历届戏剧节之最,曾经被认为日益减少的戏曲剧种是否在慢慢恢复?戏曲小剧种的生存状况是否有所好转?    苏剧绝响再现    具备“评弹语言美、昆曲表演美、吴歌曲调美”的苏剧有着300年历史,与昆曲、评弹并称为“苏州艺坛三朵花”,而现在苏剧却没有专门的剧团,在...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走近非遗守护者 火药文化绝技传承陷入尴尬境地 高泽清老人在整理九莲灯记者 吴珊 摄12月1日,永川区陈食街道菜茵岩村,小朋友们对高泽清制作的“大月亮”很感兴趣。记者 吴珊 摄     陈食烟火架  陈食烟火架不仅融汇了传统的编扎、裱糊、彩绘、雕刻技艺,还在传统技艺基础上增加了皮影、木偶、杂耍、焰火、声、光等效果于一体的表演内容,而这一切的表演形式,仅源自一个“炮子”(冲天炮)和成百上千根的导火索(引线)。  整个烟火架均为手工制作,按照事先设定好的程序,依...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