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17   星期四   农历六月廿三   
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      黑衣壮是壮族中具有奇特色彩的一个族群,自称“敏”、“仲”、“嗷”,现约有5.18万人,因着装全黑而得名,主要居住在位于中越边境的广西那坡县。那坡壮族民歌是他们历代传唱的民歌。在历史长河中,黑衣壮至今仍保存着古朴完整、多姿多彩的民间歌谣,并被誉为“广西民族音乐富矿”和壮族民歌的“活化石”。   历史悠久的那坡壮族民歌按不同的声调可分为“虽敏”、“论”、“哎的呀”、“春牛调”、“请仙歌”和“盘锐”六大...
查看更多
畲族民歌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      唱山歌是畲族民众传授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等知识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方式。因此,畲族民歌历史悠久,伴随着畲族人民祖祖辈辈,沿袭而来。畲民以歌代言、以歌叙事,形成了劳作对歌、三月三歌会、长夜盘歌、婚庆喜歌、祭祀颂歌、丧葬哀歌等歌俗。尽管畲族居住环境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四周都是汉族村落,但畲族民歌曲调与周边的汉族民歌截然不同,较好地保留了本民族音乐的特色。   聚居在浙江省洞宫山南麓丽水市...
查看更多
畲族民歌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宁德市      畲族是中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五省六十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闽东、浙南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   畲族有悠久的历史。“畲”字,意为“刀耕火种”,用作民族名称始于南宋末年。元代以来,“畲民”作为畲族的专有名称,普遍出现在汉文史籍。最迟在7世纪,畲族就已经定居在闽、粤、赣三省的交界地区。   畲族有本民族自己的习俗和语言,唱山歌是畲族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种主要活动形式。山歌...
查看更多
酉阳古歌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酉阳古歌是巫傩师在祭祖崇拜,祈求丰产和驱邪还愿活动中吟诵的诗文,流传于地处湘、鄂、渝、黔交界处的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是南方古文化在武陵山区延续和衍变的产物。古歌风格诡谲,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巫歌,是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汇。   酉阳古歌的内容分为神异类和生活类,其代表作有:风俗诗《藏身兴躲影》、《鸣锣会兵》;赞美诗《东岳齐天是齐王》、《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诀术诗...
查看更多
调研
【内容提要】“周家班”是中国民间鼓吹乐的代表,其所传承的“菠林喇叭”艺术于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文章通过 “周家班”对“菠林喇叭”的保护与传承实践调研查究,揭示出“周家班”激活“菠林喇叭”的艺术价值、人文价值及文化自信的策略与步骤,同时也对“周家班”传承“菠林喇叭”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的困境提出思考。 【关键词】周家班 菠林喇叭 艺术价值  人文价值  文化自信 图1 周家...
查看更多
陈敦和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3年3月生,安徽省祁门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祭祖习俗(徽州祠祭)代表性传承人。1952年,作为祭祖队伍中年龄最小的一名“童生”参与陈氏家族举行的春祭活动。1986年,跟随父亲学习祠祭的仪式,此后一直在家族祠祭活动中担任仪式主持。多年来,全身心投入徽州祠祭第一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中。全程主持的2013年春祭活动被安徽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现场直播。此外,还积极集资筹资,将现存的大经堂、慎徽堂、持敬堂、保极堂、叙五祠五座陈氏宗祠修...
查看更多
诸葛议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9年9月生,浙江省兰溪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祭祖习俗(诸葛后裔祭祖)代表性传承人。诸葛后裔祭祖活动程序的主要设计者和重要角色担任者。熟练掌握祭祀程序、角色担当、祭品制作、祭文撰写、诵读技巧和祭祀中服装穿戴、行为规范及祭后的迎会序列等各个环节。长期致力于诸葛村古楹联、古祭文收藏,搜集材料,撰写《诸葛村志》,进行诸葛后裔祭祖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曾受邀参与有关诸葛后裔祭祖的一系列采风和电视纪录片拍摄,受邀赴境内外宣传展演讲学,赴各地参...
查看更多
刘一侠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8年5月生,浙江省文成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祭祖习俗(太公祭)代表性传承人。刘伯温第二十世裔孙,从小参与当地的刘伯温祭祀活动。1985年恢复太公祭以来,积极参与活动,整理发掘明清祭祀典籍文献,走访在世前辈,逐步完善太公祭仪典。主持修撰《刘氏家谱》,参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基庙(墓)文物保护和“刘伯温故里”建设等一系列以弘扬刘伯温文化为主旨的工作。精心培养太公祭传承人,并已取得显著成效。
查看更多
盘良安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瑶族,1936年生,广东乳源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瑶族盘王节代表性传承人。盘良安9岁拜师学艺,13岁随师傅主持法事仪式,20岁便能独立主持整个法事仪式,系“拜盘王”仪式第十二代传人。他从事拜盘王活动六十余年,是目前广东乳源必背镇唯一能够全面掌握主持拜盘王仪式的总师爷。主要主持举办的法事仪式有拜盘王、度身、挂灯、祭祖和丧葬等。
查看更多
龙通珍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苗族,1936年生,贵州黄平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古歌代表性传承人。苗族古歌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史诗,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与万物的起源、初民时期的大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可谓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由于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古歌传唱起到了传承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功能。演唱古歌有着严格的禁忌,只有在祭祖、婚丧、亲友聚会和节庆等重大场合才能演唱,演唱者多为年长的巫师与歌手。龙通珍从...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